《禪修教觀》-3-般若空性禪觀

般若空性禪觀(七)

1-13. 自相空
自相是自有的特質。自相空又稱自共相空,或單稱相空。一切諸法有二種相︰一是總相,生滅不住,本無今有,已有還無,皆是無常;二是別相,如地有堅相,水有濕相等。總別二相皆空。有為法,都是無常,都是空性。無為法,已經離開生滅,當然也是空性。
自相空是指總相空,別相也空。別相是任何一個法本身的特性,總相是若干法共同的特性。一切諸法的自相是空無所有,其總相也是空無所有。一切諸法的總相是依別相的共同特性而安立;別相不存在,總相自然也不存在。
1-14. 諸法空
又稱一切法空。指五陰、十二入、十八界等法無有實相,一切皆空,無取無捨,離一切諸見。一切萬法皆空。
人生宇宙萬事萬物,精神的物質的都靠其他因緣而有,變化無常,不真不實。體會到這種真理,心就可以隨緣自在,離一切分別見,安住不動。
就心而言,不生貪、瞋的心,一切法空不可得,保持清淨心,不起任何的分別,無罣無礙,這是人生最重要的目標。
1-15. 不可得空
又稱無所有空。即一切諸法及因緣畢竟皆空,求我、法不可得,因此稱之爲空。眾生及環境皆緣起性空,沒有二個剎那是相同的,求其定相了不可得。
所謂不可得,就是指得不到,是畢竟不可得。想得到永恆的愛情,永恆的身心存在,皆不可得的。我不可得,離開我之外的一切法也是不可得。
1-16. 無法空
又稱無性空、非有空。諸法若已壞滅,則無自性可得,過去、未來法亦如是。所有現象即生即滅,生的同時當下就滅,毫無固定的本性,三世皆然。
因緣和合,由無而有,緣起緣滅,不斷變化,因而連無也是空性,也是不真實。正因為一切皆空,所以能有種種的緣起;如果不空,就不能有緣起。無法空、有法空,有、無皆是無常,皆是對待。有這種認知而入於緣起,才能夠自在無礙。
1-17. 有法空
又稱自性空、非有性空。指諸法從因緣而有,因此現在之有非真實有。生起的現象都倚賴因緣而有,是依他而有,雖有而不能常住,所以是假有,空無實體。
1-18. 無法有法空
又稱無性自性空。總三世一切法之生滅及無為法,一切皆不可得。沒有出現的事物固然是空不可得,即使是已出現的事物也方生方滅,皆無定相,十方三世無一真實的事物可得。空有是一體,所謂的有,本身是空;而所謂的空,本身也是空。因此一切諸法皆是空性。
2. 萬法統一於空性
《般若經》為著破一切邪見,因而提出空正見。空正見是建立在緣起正見之上而發展來的。在《阿含經》中,雖然有《大空經》、《小空經》,但主要的是在闡揚一切諸法皆是緣起,分析身心五蘊,外界的十二處、十八界,皆是緣起。因為是緣起,就遠離外道的常、斷種種邪見,能了知生命是自己造業而來的。一切苦有它的原因,滅掉苦的原因,就可以證得涅槃寂靜。
而《般若經》為著彰顯圓滿的智慧,以及大慈大悲救度眾生的精神,就提出種種的空義。從最初的一切法空,到《大品般若經》提出的十八空。雖然把一切萬法,內、外,色法、心法,都稱之為空,也把有為法、無為法都歸結為中道實相。
一切皆是空,最重要的有四種空:第一種是自性空,第二種是他性空,第三種是有為法空,第四種是無為法畢竟空。
一切諸法沒有自己的性質,空正見是以自性空、本性空而言,主要是談一切諸法的實相。一切諸法的本來面目如虛空一般,是空,但是緣起就會有,所以自性空。相對於自性,是他性。相對於他性而有的自性既然是空,因此他性也不可能有,他性也是空。
修行的目的,是在了脫煩惱,了脫生死,就要了解有為法是空,因為有為法是緣起。由有為法的實相證悟,了知它是緣起性空,因而能與無為法是畢竟空有所連結。有為、無為,生死、涅槃,就在空性中得到統一。這是十八空的主要內涵。
(三)真空妙有
《大般若經》把一切的萬法都稱之爲空梵文 śūnyaśūnya的字根是由動詞svi而來,所謂svi,意為膨脹。當我們把一切事物一直膨脹到無邊無際時,有形而無質。也就是有現象的生住異滅,但沒有真實的本質,這稱之爲空性梵文śūnyatā。空性是一切諸法皆無自性,是佛法的總綱,了解空性等於了解佛法,也即是實踐智慧慈悲,利益衆生。
1. 禪定學程
一直膨脹,會變成有形而無質。比如一塊石頭,似乎很堅固。但是這塊石頭,一直擴大,擴大到無限的時候,石頭被稀釋了,只有形狀,而沒有實質。空的意思是有形而無質。有形,以名言表現相,這是一朵花,那是一塊石頭,你是張三,他是李四;無質,沒有實際的內涵。
色界禪,從初禪、二禪、三禪到第四禪,想要超越到無色界的第一空定——空無邊處定,如何從第四禪躍升呢?其中的一種方法:觀地遍。心很專注,觀想固體的東西一直膨脹,一直擴大,擴大到無邊無際的虛空,心住於一個所緣,無邊的空。
如何專注?實際操作時,取一塊石頭,或眼前一小塊地,它是固體的,專注取相,取相就是想;而後,有名言產生,這是一塊石頭,我觀它、想它,把這塊石頭不斷膨脹擴大,擴大到無邊無際的虛空,這時的定力,稱為空無邊處定。
空無邊處定,是心安住於無邊的虛空,與初、二、三、四禪是不一樣的。由欲界到色界,取相,有了相的想,產生似相,進入近分定;由近分定,棄五蓋,有尋有伺,離生喜樂,進入初禪。所緣境是不變的,所緣境是如其本來的面目,這是色界禪的觀法。可是,從第四禪提升到空無邊處定,必須以定力觀想色法一直膨脹,膨脹到最後,有形而無質。
空的定義,有形而無質。大乘《般若經》講一切法空,意思並不是種種的法不存在,而是猶如膨脹到最後有形而無質,以空來說明一切諸法的內涵。因為一切諸法是眾因緣假合而有,並沒有本身的性質。空,是要去除自性執,因為我們認為一切諸法皆有自性。種種的現象,是依他而起,因此是沒有自性的。
2. 畢竟圓融
2-1. 讓世間更美好
如果佛只說一空,就不能破種種邪見。外道的邪見、凡夫的邪見,用緣起就可破。可是一些部派佛教的修行者,對於緣起又產生種種的邪見。最有名的邪見就是「一切有部」提出的,執著一切法的「法體實有」,有苦集滅道,有世間法,有出世間法。
只要見解正確,一切法實有,其實不會有過患。佛陀開悟之後初轉法輪,講的第一種法門是四聖諦及八正道,其理論基礎建立在緣起之上。不過,執著有是真實的,苦集滅道是真實的,會厭離世間法,對於世間的工作、生活、人際關係,會覺得都是煩惱,想要離開世間法,遁入出世間出家修行。
遁入出家的修行,並不是壞事情,能夠了脫生死;但是不適合所有的佛弟子,有的能夠出家,有的並不能夠出家。如果執著苦集滅道是真實的,大家都修行證入涅槃,不受後有,這個世間會越來越墮落,因為有智慧的人都入涅槃,不肯來世間領導大眾,等於是反淘汰,惡性循環。所以,執著一切萬法的法體是真,稍微不小心,就會引起煩惱。
寧可讓更多沒證阿羅漢的智慧者,一再地回到人間教化,讓社會進步,眾生得安樂。否則,智慧者都圓滿成就阿羅漢果,都入涅槃,正法不能久住,眾生不是更加的痛苦嗎?
2-2. 清淨力量無限
大乘佛法的重點,不是在否定有正知見的有,而是這個知見不夠圓滿。所謂《般若經》圓滿知見,是要先空一切的執著分別,了解最圓滿的正確見解,讓內心清淨,再由性空而展現緣起的作用,隨緣生起一切善法來利益眾生,自己不會起煩惱,而且能夠持續不斷。外道有外道邪見,凡夫有凡夫邪見,修行者也有一些不圓滿的見解,只有佛見解圓滿。
如果隨順世間,或部派佛教的不圓滿見解來說空,則空相講得太多,會愛著空相。誰不愛空相?因為什麼都不必做,任誰都喜歡!也不必修行,不要打坐,不要禁語,禁語違反人性,為什麼要這麼辛苦修行?人還是愛著空相的,只想要自由,但忘了自己要自由,別人也要自由,如果只顧自己的自由,就會妨礙別人的自由。一執著空,就變成斷滅見,因而在《大般若經》,佛才說十八種空,正好不多不少。
講空性的用意,是教導我們不要有罣礙,不貪著或瞋恨任何的境界,內心保持清淨,因為一切皆不可得。既然不可得,我們為什麼要強求呢?但是,在不可得之後,又「執著不可得」,就變成消極不作為了。所以一定要由空而展現妙有,展現緣起的作用。否則,一掉入空,成為大病。
《般若經》空的真實義,不是教我們什麼都放下,都不執著,而是要有清淨心。清淨心的力量無限大,產生的功德也是無限大。用意不是讓我們墮入空的斷滅見,而是由真空而產生「有」的力量,也就是由智慧生起慈悲方便,才能夠究竟圓滿而成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