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禪修教觀》-3-般若空性禪觀

般若空性禪觀(十二)

【般若空性禪觀第八支香】
《金剛經》的安心法門可以分成部分:
第一部分,降伏其心。度盡一切衆生,但是心中沒有衆生被我所度的妄想。因爲衆生是空性的,我也是畢竟空的。度衆生是眾因緣所生,所以也是畢竟空的。如此貪瞋癡慢疑的心,我執、法執的心也就不生起。
第二部分,無住生心。如何安住其心?以無住於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而行布施等六度,如此就是安住其心的方法。
以布施、持戒、忍辱來度盡衆生。衆生缺少吃的,我們布施吃的。衆生恐懼不安,我們布施安慰、關懷。衆生生氣、情緒發作了,我們能夠安忍,持淨戒,令衆生離開煩惱痛苦。
大乘菩薩道的重點在以佛法來度衆生,令衆生去苦、去苦因而入無餘涅槃,可是要有般若的空性智慧,才是真正的度盡衆生。而在度衆生的時候要無住生心,不因對方與我有關係、對我好,我才幫助他;也不因對方與我沒有關係、對我不好,我就不幫助他。分別心讓善行變成世間法,雖然來世可得人天善果,但福報享盡又墮惡道。無住而生其心,是清淨心,與佛心相應,頓悟成佛。
六十卷本《華嚴經》卷四十二提到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魔業,應遠離之:
佛子!菩薩摩訶薩有十種魔業。何等為十?所謂:,修諸善根,是為魔業;惡心布施,瞋持戒者,是為魔業;棄捨惡性懈怠眾生,輕慢厭惡亂心無智眾生,是為魔業;慳惜正法,訶責法器眾生,貪求利養,為人說法,為非器人說深妙法,是為魔業;不聞波羅蜜,雖聞不修行,生懈怠心,不求深妙無上菩提,是為魔業;遠離善知識,親近惡知識,樂求二乘,於受生處,起離欲、寂靜、除滅之心,是為魔業;於菩薩所起瞋恚心,說其過惡,斷彼利養,常求罪釁,惡眼視之,是為魔業;誹謗正法,不聞契經,聞不讚歎,若有法師說法,不能恭敬、下意、自謙,我說是義,彼說非義,是為魔業;學世間論,巧於文字,善於句味,手筆文誦,樂說二乘,隱覆深法,開演雜語,於非器所說甚深法,遠離菩提,安住邪道,是為魔業;已度已安者,親近恭敬而供養之,未度未安者,永不親近恭敬供養,亦不教化,是為魔業;墮增上慢,增長諸慢,輕蔑眾生,不求正法真實智慧,諸根散亂,難可化度,是為魔業。佛子!是為菩薩摩訶薩十種魔業;菩薩摩訶薩應速遠離,正求佛業。
這十種魔業洋洋灑灑,是菩薩道行者極易觸犯者。一言以蔽之,有分別心就是魔業,無分別心就是佛業。《金剛經》強調無住生心,就是以無分別心行善業,即為成佛之道。
一、思惟無住
這支香的禪修,應用觀呼吸把自己的心安定以後,開始思惟:「我是不是已經發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?」如果還沒有發,當下就要發。其次,進一步思惟:「從小到現在,我曾經布施過嗎?我曾經安忍過嗎?我曾經犯戒過嗎?」一一的思惟。
我們是精進的實踐布施、淨戒、安忍度衆生的。要精進的實踐布施、淨戒、安忍,就必須心安住,有空性智慧,無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才不會落於人天的善果,落於魔業。因此思惟自己有沒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?也就是發大菩提心。思惟從小到現在,曾經幫助衆生度過煩惱嗎?尤其自己有沒有以佛法來令一切衆生之類,皆入無餘涅槃而度之,而實無度者?我們是不是做到了?如果沒有做到,就要以《金剛經》所說的降伏其心的方法來發心,來度衆生。
二、思惟無住生心
其次,我們再思惟:「我在發心的時候,是不是有所住?是不是住於對方是我的親友,曾經對我好,所以我就發布施的心、安忍心、持淨戒的心?我不對他發脾氣,我能夠對他好,是不是有所住?」如果有所住,我們就趕快懺悔,趕快發心,放下任何染著。
當我們在利益衆生、幫助衆生,以布施、安忍、淨戒對待衆生時,就要無住生心,讓自己的心胸開朗豁達。唯有無住生心,心才能真正的安,也才能夠成就一切智智的佛道。
一切智智的佛道,意為一切智和道種智圓融無礙,運用自如。菩薩是以畢竟空來行利他的事業,而諸佛是安住於實相、大智、無住生心、生心無住中。如果我們已經生起大菩提心,就要覺照生心而無住。生起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行利他事業,能夠三輪體空,不認爲有我在度眾生,有衆生因我而得度,有度生之物。
這支香就以檢討自己是否如《金剛經》降伏其心、無住生心。如果沒有做到,就要趕緊發心,做到《金剛經》所說的如是降伏其心、如是生其心,以便當體即空,當下成佛。
【般若空性禪觀第八支香完畢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