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禪修教觀》-2-止觀雙運念佛法門
止觀雙運念佛法門(六)
《雜阿含‧七九七經》提到:止觀雙運沒有過程與目標之分,只有當下。禪修不只是修止,還要修觀。平常我們都不斷在觀,由於缺少止,觀就不能仔細;而禪修又很容易落入止,如果止而不觀,形同外道的禪定法,不是佛家的禪定法。佛家的禪定法,止觀是雙運;運就是在運作,止觀是同時在運作的;止的當下有觀,觀的當下有止。
世尊解釋正定有兩種,一種是世間的,一種是出世間的。
1. 世間的正定
何等為正定?正定有二種……何等為正定世、俗,有漏、有取,轉向善趣?若心住不亂、不動、攝受、寂止、三昧、一心,是名正定世、俗,有漏、有取,轉向善趣。
比如不造惡業及五逆重罪,不犯粗重的罪,這只是世間的正定,當然沒有四禪八定。如果沒有修四禪八定,而只是一般世間說的善人,這樣就能離惡趣(畜生、餓鬼、地獄),轉向善趣(人道或天道、欲界天)。
所謂世,指時間,含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的不同。俗,指世俗諦,有善惡、大小的對待。有漏,指有所漏失。有取,指有所抉擇、有所緣取。一心住於所緣境,心保持不亂、不動,能夠攝受,不往外攀緣執著,能夠寂止,入於定中三昧(三摩地),這稱之為正定的世、俗,有漏、有取,轉向善趣。還沒有生起智慧,只在欲界定,或者有修禪定,但只到達色界定、無色界定而已,仍然在三界世俗法當中。
2. 出世間的正定
何等為正定是聖、出世間,無漏、不取,正盡苦,轉向苦邊?謂聖弟子苦苦思惟,集、滅、道道思惟,無漏思惟相應心法住,不亂、不散、攝受、寂止、三昧、一心,是名正定是聖、出世間,無漏、不取,正盡苦,轉向苦邊。
2-1. 法現觀
所謂法,即一切世俗諸法。了解這是花,這是黃色,這是綠色,這是紅色,這是人,這是山,這是水……了解一切的名言,了解一切的現象,了解一切的法。雖然這些是世俗法,可是,是進入出世間法的基礎。
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互動與溝通,必須依據世俗的語言文字。即使是聖者世尊,還是要依名言、語言種種的說明,以及方便的權教。世尊用四悉檀方便法教導大眾,從世界悉檀(世俗法),到各各為人悉檀,到對治悉檀,最後到第一義悉檀。所以,法現觀還是很重要的。
譬如,與藝術界的人士溝通,或與工商企業界的人士溝通,必須懂得藝術界的專有名相,或工商企業界的專有名相,它代表很多的涵義,也方便和他們深入溝通。如果我們不懂藝術的名相,比如印象派、抽象派等等的流派畫作,等於完全不懂西洋畫。我們如果不懂水墨、工筆畫等等的區別,就表示不懂國畫。我們與專家談論事項,以及在學習的過程中,當然都需要懂得這些名相。
許多人學佛就會起煩惱,為什麼要學習那麼多的名相?這是一般人的錯誤觀念。因為名言、名相代表甚深的涵義,用簡單的文字來詮釋,我們才能學習很多的東西。青黃赤白、大小方圓,如果沒有這些名言,我們怎麼描述事物呢?所以想學佛、想成佛,還是需要知道一切諸法的名相。為什麼名相那麼多?不是釋迦牟尼佛喜歡賣弄學問,而是人的狀況太多了,有各種的心理問題,因此必須用各種的名言。這稱作法現觀。
2-2. 義現觀
義現觀之前是法現觀。所謂義,即一切名相所代表的事物或真正道理。聽聞佛法,思惟佛法,了解一切名言的所指事物或義理,就是義現觀。
2-3. 諦現觀
指出世間的正定,聖人的正定,無漏的正定,不執取的正定。以正法了斷一切的苦——苦苦、壞苦、行苦。
「轉向苦邊」,請注意既然「正盡苦」,為什麼又講轉向苦邊?不要誤會為苦滅了,又往苦前進。「轉向苦邊」,指苦聖諦生起,乃至集、滅、道聖諦生起,稱之為諦現觀。在禪修的過程中,體會四聖諦現觀——苦聖諦、集聖諦、滅聖諦、道聖諦;有諦現觀才能入於須陀洹果。所以,出世間的正定,現觀苦聖諦,當下體會苦聖諦,了解欲界的苦苦是苦,色界的喜樂捨念清淨是壞苦,無色界的一心、四空定是行苦;乃至於體會集聖諦、滅聖諦、道聖諦。
「聖弟子」,指佛的弟子;因為能夠證得聖道成阿羅漢,或者成佛,故稱聖弟子。思惟世間的苦,以及色界、無色界的苦;同時思惟集、滅、道。為什麼會有苦呢?因為有「集」。「集」因何而來?由無明、貪取、造業而有集,有集自然引生苦。從欲界的苦苦滅,到色界的壞苦滅,到無色界的行苦滅,一直在滅、止息苦,最後無我智慧生起,究竟滅三界的苦。了知滅聖諦是有次第的滅,世間的苦滅,以及世間苦因的究竟滅。滅苦的方法是道,修道的過程是由戒定慧、聞思修而來的。
「無漏思惟相應心法住」,住於無漏思惟的相應心。無漏是沒有漏失;心沒有散亂,有覺有觀,一直沒有漏失,體會不生不滅的出世間法,住於無漏的思惟相應心中。
止的時候,不受色聲香味觸法的影響,不受五蘊的影響。觀的時候,自然就有止;如果沒有止,就不能夠正觀;所以只要正觀,必然有止。沒有修禪定也會觀,但這種觀是浮動的、粗淺的、表面的,沒有辦法觀到實相。真正的觀一定有止。
2-4. 隨現觀
四禪八定不能究竟解決輪迴的苦,即使到滅受想盡定,也只是沒有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的三種苦。可是一出滅受想盡定,又退到欲界,必然有樂的受、苦的受、不苦不樂的受,相對待的受必然生起。所以證得滅受想盡定,還不能究竟離苦,必須生起智慧,苦集滅道四聖諦現前,有諦現觀,才能隨現觀。隨,隨順的意思;隨順四聖諦現前的證量境界,在生活中不斷地磨練。
諦現觀是在禪修的當下,生起苦集滅道四聖諦現觀。但是一離開禪修的定,回到欲界,苦集滅道的諦現觀又消失了。因此要時常地練習,一而再、再而三地入定,同時生起出世間的正定,苦集滅道四聖諦現前,體會苦集滅道四聖諦是真實不虛,一而再地證明。
回到欲界日常生活,就能用苦集滅道四聖諦對待一切的法。雖然碰到各種的人事物,各種的色聲香味觸法,仍然不會忘記苦集滅道四聖諦,而且是當下以苦集滅道四聖諦來對待,這稱之為隨現觀。先有諦現觀,而後就有隨現觀。
2-5. 究竟現觀
隨現觀是從須陀洹到斯陀含、阿那含,進而到阿羅漢,稱之為究竟現觀,圓滿成就阿羅漢。
2-6. 次第分明
由法現觀到義現觀屬於聞思法義,等到實際修「止觀雙運」,體會苦集滅道四聖諦,世間法、出世間法的道理現前,稱為諦現觀。有諦現觀後,在生活中應用,稱為隨現觀。應用到自然,渾然天成,不假思惟,即使是被車子撞到,即使現在就死亡,仍然能夠苦集滅道四聖諦現前,尤其能由道而入滅,住在涅槃寂靜之中,稱為究竟現觀。
在《雜阿含‧七九七經》中,就是談止觀雙運過程與目標是融合在一起,是當下的體會,止和觀是不離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