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欄

佛教重孝道

佛教重孝道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鄭振煌講述
林雪紅記錄
 
拜現代的資訊科技之福,我們只要上CBETA搜尋,就有19,534個跟[孝]字有關的論述;當然還有很多CBETA尚未鍵入的經典也有收錄。所以大藏經應該有超過兩萬個跟[孝順]有關的論述。
看到這麼龐大的數字,我們會覺得非常驚訝,因為在一般人的觀念中,佛教是[無君無父]的,佛教對生身父母似乎沒有報恩的觀念。[無父],一個人只要出家修道,就棄父母家庭於不顧;[無君],對於君王也沒有特別尊崇的觀念,所謂[沙門不敬王者論],而且古代男子一出家便可免服兵役,沒有保家衛國的責任,犯罪的人常藉出家逃避刑責。
 
佛教是[無君無父]嗎
    為什麼佛教會給人[無君無父]的印象?因為在古印度,佛教是鼓勵出家遁入空門的,佛教經典主要也是針對出家眾而說,講的是解脫道、出離心。這種思想跟中國人注重倫理孝道截然不同,再加上印度僧團不從事耕種生產,生活所需皆靠化緣而來,在文化人眼中,是一種莫大的社會負擔。所以當佛教東傳到中國以後,就與中國文化產生了極大的衝突,被認為不適合中國的社會。
由於佛教甚深微妙的道理、廣大的修行法門,儒道學者多未曾深入探究;加上東晉高僧慧遠大師提出[沙門不須禮敬王者]的主張,更激怒了當時儒家份子、權貴及士大夫。他們一致反佛,嚴厲批判出家修道是[無君無父]的大不韙、是不忠不孝的表現,憂心佛教出世思想將腐蝕中國社會基礎。在這種情況下,佛教想要在中國被認同乃至存續下去是很困難的,於是就做了許多的調整適應。
 
儒家的孝道
《爾雅》是世界第一本詞典,其中〈釋訓〉說:[善事父母為孝。]善侍奉父母為孝順。許慎《說文解字》對孝字解釋:[善事父母者。从老,省;从子,子承老也。]「孝」字是把老的匕拿掉,然後加上兒子的子。善事父母者,「從老,省;從子,子承老也。]把老改成兒子,意思就是以兒子來承侍父母、奉養父母。這是中國儒家的思想:父母在世時要盡孝,父母過世後則祭之以禮。
而所謂的孝,包括孝心、孝行、孝思。孝心,對父母親要有感恩的心、承侍的心,而後表現於行動。父母親不在身邊或是父母親過往以後要孝思、慎終追遠,這是中國固有文化最重要的部分。
 
佛教也重孝道
佛教的修行者經常說:[善有善報,惡有惡報;不是不報,時辰未到。]又說:[縱使百千劫,所作業不亡,因緣會遇時,果報還自受。]佛教強調因果觀念,認為一個家族的興衰榮枯,跟命運風水無關,而是完全跟自己的造作、身語意三業有關。
    我們的身體是由眾多因緣和合而成的,其中最重要的因是自己的業力,最重要的緣是父母,特別是母親,父精母血成為我們投胎的所依。《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》卷第十一說 :[云何中有得入母胎?若母腹淨;中有現前,見為欲事;無如上說眾多過患;父母及子,有相感業,方入母胎。又彼中有,欲入胎時,心即顛倒。若是男者,於母生愛,於父生憎;若是女者,於父生愛,於母生憎。於過去生所造諸業,而起妄想,作邪解心,生寒冷想,大風大雨,及雲霧想,或聞大眾鬧聲。……難陀!其時中有,作此念已,即入母胎。

    受胎,稱為羯羅藍,至少需要幾個因緣:一是自己過去所造的業力生起種種妄想;二是父母健康,父親的精蟲進入母親的卵子;三是父母與子女的業力互相感應。
 
身心五蘊是修道器
    佛教既講求出家解脫,為什麼對孝道還這樣重視呢?因為佛教認為我們能夠修行成阿羅漢、成佛,是因為有人身,人的身心五蘊是修道之器。《增壹阿含經》卷四十說:[如來出現世間,甚為難值,
,生正國中,亦復難遭,與善知識相遇,亦復如是,聞說法言,亦不可遇,法法相生,時時乃有。]《大般涅槃經》卷二說:[佛出世難,。值佛生信,是事亦難。能忍難忍,是亦復難。成就禁戒,具足無缺,得阿羅漢果,是事亦難。如求金沙、優曇鉢花。]得人身者,少如爪上土;失人身者,多如大地土。人身就是來自父母親,父母親是我們的形體、生命之本,是我們感得人身的增上緣,因此得人身能夠修行就應感念父母的恩德,知恩報恩。
 
世間孝和出世間孝
佛經把孝分成兩種:世間的孝和出世間的孝,這兩者有很大的不同。供給父母衣食無缺、承歡膝下,克紹箕裘、光耀門楣是世間的孝,也是儒家所追求的孝。可是在佛法中這樣的層次還不夠,佛法強調在世間的孝之上,盡出世間的孝,包括開導父母三皈依、受五戒、修行佛法、解脫生死輪迴、證悟涅槃。
出世間的孝道,把世間的孝道提升為精神上的拔苦予樂,如佛經云:[飲食及寶,未足報父母之恩。唯導父母向於正法,便為報二親也。]蓮池大師說:[恩重山丘,五鼎三牲未足酬,親得離塵垢,子道方成就。]意思是說:若以金銀財寶、飲食衣物供奉,還不能圓滿報答父母養育深恩,唯有引導雙親行持正法,道業方能成就。
洞山禪師也說:[乳哺情至,養育恩深,若把世賂供資,終難報答;作血食侍養,安得久長?]世間的甘旨無缺,承歡膝下,又豈能報答父母親的養育深恩於萬一?唯有精進修習戒、定、慧,實踐菩薩道,利益一切眾生,方能夠報答慈親的罔極浩恩。
佛教的孝經除《父母恩重難報經》、《地藏菩薩本願功德經》之外,還有許多如《遊行經》、《增一阿含》、《長阿含》、《善生經》等,都廣說孝順之道。
 
佛陀的孝行
我們就來談佛陀本人的孝行,當我們讀《釋迦牟尼佛傳》時所了解到的佛,他是趁著半夜丟下父母妻兒,出了皇宮、出家修道去。如果佛陀真是如此無情無義,那麼就不值得我們如此深信。
實際上並非如此,根據經典的記載:佛出生七日母親摩耶夫人即逝,由姨母大愛道·瞿曇彌養育成人……之後阿難也特別為其姨母請命出家,為比丘尼圓了佛之孝道。
 
度化養母妻兒子羅睺羅出家
佛母摩耶夫人雖然早逝,但因為生了悉達多太子成佛的無邊大功德,往生到忉利天而成忉利天主。佛在入滅之前,想到他的母親摩耶夫人,所以升到忉利天為母親說法,開示《地藏經》,即佛教之孝經,最後也讓摩耶夫人證了阿羅漢。
    佛也遵其父迦毘羅國王淨飯之囑咐,結婚生子後才出家,而且得到妻子耶輸陀羅的同意,並答應照顧幼兒長大,為了不使兒子羅睺羅太傷心,才在半夜捨王位,離皇宮出家。成佛後,即回到祖國去度化父親、姨母,也為妻子耶輸陀羅與兒子羅睺羅說明宇宙人生苦空無常之理,發出離心。
 
殯送父王  報養育恩
    佛陀在靈鷲山上,以天耳聽見父王病臥呻吟之聲,即來到皇宮為王說法,度其離生死苦海。淨飯王聞法生善,安詳辭世。佛復帶領其子羅睺羅完成父王之喪禮,克盡孝道。這些都是出了家的佛陀對家人的孝行。
 
三阻琉璃王軍釋種酬債
    佛陀雖然出家,卻沒有忘記國族。當毘琉璃王率兵前往滅殺釋迦族時,佛坐在琉璃王軍隊通過的路邊一棵沒有枝葉的舍夷樹下,對他說:我現在是沒有蔭庇的人了。琉璃王聽到[親族之蔭,勝餘人也]的慈訓,大受感動,吩咐還軍。佛陀關切祖國、親族之存亡,極力倡導種族平等,消弭種族間因歧視而相殘的戰爭。出了家沒有棄離人間,更貼近人間,如此大慈大悲大雄力,又豈是[無君無父]?
佛教非[無君無父]
    從佛陀實踐孝道與佛教經典這麼多有關[孝]的論述,我們就了解[孝道]是佛教中最受重視的一環,佛教並非是一般人所認為的[無君無父]的宗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