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惜自焚身,全憐暗路人
鄭振煌
悲天憫人的聖哲,都是在體會物我一如的智慧中,開展出虛空般的大愛心,如蠟燭般[不惜自焚身,全憐暗路人],化小我為大我,引導眾生明心見性,慈悲濟物,把短短的數十年生命,延展為造福全人類的永恆,光照環宇,通古徹今。
塵盡光生 鄭振煌
每次出國回來,都有[還是台灣好]的感覺。
曾幾何時,最為人詬病的公車和計程車司機,都變成溫文儒雅,公車和捷運乘客也都懂得排隊、讓座。雖然台灣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,但我們的社會確實比以前進步多了,這是全民共同努力的成果,尤其是社會慈善文教機構的提倡愛心行善,潛移默化了人民的心靈。
外國人士來到台灣,發現臺灣是最文明的華人地區,捷運快速乾淨,人情味濃,謙虛有禮,講手機不高聲喧嘩,開車不亂鳴喇叭,公共場所井然有序,謝謝和對不起經常掛在嘴邊。
人心是決定一個人生命層次的主要因素,也是一個家庭、社會、國家成敗安危的關鍵條件。
我一輩子學習養心、牧心的方法,望七之年仍然僕僕風塵於海內外各地。
學員在參加禪修或講座之初,往往是冷漠、狐疑的,但課程結束之後,無不心花怒放,淚眼婆娑。
宋‧茶陵郁和尚的開悟偈最能描述這種心境:[ 我有明珠一顆,久被塵勞封鎖;今朝塵盡光生,照破山河萬朵。]宋明理學高談心性,若能輔以禪修,層層剝落無明煩惱,則可徹見十方三世的真實面目,如觀掌中菴摩羅果。
眾生的心性具有空、明、覺三個特質,如果被無明煩惱所遮蔽,空就變成有,明就變成暗,覺就變成昧。
開悟就是恢復心性的空、明、覺。用功方法其實不難,開悟者並非完全沒有情緒或煩惱,而是能夠即時把它消融於空、明、覺之中。
每一個有情眾生都有心,有心就可以覺受外境,產生心的情緒起伏,而情緒的本質就是心,來自於心,又回歸於心,不須壓抑或逃避,否則會激起更大的情緒,只須識知它的本質是空、明、覺,就可以不受情緒的傷害;猶如大海水的本質是清澈,若受到外力影響,就會有大大小小的波浪產生,但這些波浪的本質是水,來自大海水,又回歸大海水,緣起緣滅,無自性空,不須逃避或壓抑,否
則會激起更大的浪潮。
察知情緒的生、住、異、滅就是[覺],徹知它的緣起性空、虛幻不實就是[明],不被情緒所動就是[空]。
一般人情緒來了,毫不覺察,更不可能明白它的虛幻本質,把它當成真實存在,就火上添油,一發不可收拾,傷人害己。
禪修時,睜眼張耳,打開感官和心靈,覺受一切情境,用口呼吸可以歇息妄念而覺知妄念,把四分之一的注意力安住心輪,如此就可不受境界影響,卻能了知一切情境和起心動念。呼和吸是有為法,呼和吸之間的空隙是無為法,清明寧靜,沒有任何造作,就是心性的空明覺。
活在世間是不能逃避世間法的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保持心性的空明覺就是佛。一分鐘的空明覺,就是一分鐘的佛;一天的空明覺,就是一天的佛;常保空明覺,就是常樂我淨的佛。
佛就在當下的一念空明覺,不必遠求。
成佛有何難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