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欄

善根當善耕

善根當善耕
鄭振煌
2009/11/13
弘一大師示現於人間已經一百三十年了。百年來的中國文藝界、音樂界、教育界、佛教界,因為有了他,顯得光芒萬丈而又寧靜致遠。每次讀他的開示或資料,總有[仰之彌高,鑽之彌堅,瞻之在前,忽焉在後]的感嘆,多麼希望能沐浴於[夫子循循然善誘人]的春風中。
從小我就驚訝他為什麼如此才氣縱橫,做什麼像什麼。即使今天我已經年逾耳順,望著大師的各方面成就,仍然覺得他在天我在地,假我以幾軰子的努力,我必然還是被遠遠拋在後頭的。
佛經常常以[宿世善根]讚嘆精進修行的人,佛陀也依弟子的根機因材施教。我恍然大悟,弘一大師和歷代高僧大徳的今生成就,絕非這軰子努力的結果,而是累世種植善根、不斷善耕所致。
植物的根,具有固定、吸收或貯藏水分、養分的功能。樹根深廣,葉就長得茂盛,開花結實。樹葉會落,是因為吸收不到足夠的水分,但樹葉落不會導致樹木的死亡,因為還有根在。反之,根一爛掉,樹必枯萎而死。
孔子說:[君子務本,本立而道生。]《孟子.盡心上》說:[君子所性,仁義禮智根於心。]仁義禮智近於佛家五戒中的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飲酒。佛家以戒為修行的根本,在戒的基礎上修定,由定而發慧。
原始佛教的修行法門是三十七道品,其中有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等五根。此五根會生出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等五種力量。此五力開展出七覺支、八正道,成就阿羅漢果。
大乘佛教的修行始於發菩提心,終於證無上正等正覺,則以發心為根,以成佛為果。
弘一大師在捨俗出家之後,絢爛歸於平淡,慨嘆僧界之所以為世所詬病者,以不守戒律之故,乃發願畢生精研戒法,中興南山律學,操行至苦,恆跣足芒鞋,孑然一擔,雲遊各處,講經弘法。這是扎根的工夫。
弘一大師出家前雖風流倜儻,活躍於文人社交圈,但出家後效法印光大師,不收徒眾,不主寺剎,清純恬淡、孤高耿介,惟以寫字與眾結緣。書法內容取材經文或修身養性之道,不談玄說妙,不徒託空言,宛如習習涼風拂過中國佛教界,帶來幾許清涼。
弘一大師是天上一輪清涼月,常遊畢竟空,我生也晚,未及睹面親承教誨,和他卻也有深厚的間接因緣。
早在一九六○年代,進入大學讀書,就加入佛學社,旅居馬尼拉的劉梅生居士(晚年出家法名覺生法師)每次來台,最喜歡與大專青年見面,最常談的主題是弘一大師。他出生於天主教家庭,就讀廈門大學時,課餘常往學校後山的佛寺蹓躂。他本來是看不起出家人的,有一次與掛單在那兒的弘一大師相遇,交談之下,深深折服於大師的風範和佛家思想的深廣,從此皈依三寶,並發願終身弘法利生。他度了全家人學佛,在馬尼拉創辦普賢中學,並在美、菲、港、星、馬、台等地,或創辦佛教青年會,或接引青年學佛,可說是為佛教扎根。
這幾年我常往海外參訪學習,華人道場均藏有大師的墨寶。譬如馬來西亞古晉居士林林長蔡明田居士就珍藏有大師的許多墨寶;新加坡居士林林長李沐源居士送我一套大師的全集,並出示大師以小楷寫在絹布上的法書,閱之肅然起敬;天津的大師孫女李莉娟居士,送我多幅她自己的弘體墨寶。
中華民國弘一大師紀念學會歷任主事者都是我的師長輩,創會會長陳慧劍老師的《弘一大師傳》,讓我在大學時代就認識了大師,我還到過陳老師位於北投的家。第二任會長侯秋東教授是我嘉義中學高三時候的同班同學,他的夫人楊梓茗是我學習英文佛學的良師益友。第三任會長慧觀法師,是我大學校友,指導我學佛甚多。學會護法江朝陽居士是大師的超級紛絲,夫婦兩人熱愛藝文,他們贊助的活動幾乎都和大師有關,送我大師的許多複製墨寶和法寶,惠我良多;畫家李璧苑老師,曾在中華佛學研究所共同學習,教我許多書畫知識。
我知道自己資質魯鈍,再怎麼努力,都不能望這些師友的項背。該感恩的人事物太多了,我只能善耕善根以回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