淨土法門
20050111
鄭振煌 主講
吳金政整理
馬來西亞亞庇居士林
鄭振煌 主講
吳金政整理
馬來西亞亞庇居士林
我們最尊敬的師父、林長、各位居士林的林友、各位菩薩,大家晚上好。
非常謝謝主席的厚愛,再一次給我學習的機會。來到這裡,非常歡喜,彷彿回到自己的家一般,更高興的是在台灣還無緣拜見的師父,竟然得以遠在亞庇的普陀寺拜見,這實在是我最大的福報,再一次感恩林長的厚愛。諸位都是念佛的常精進行者,想必有非常豐富的心得,個人在此班門弄斧,還請師父、林長、各位大德能夠多多的指教。
前言:最古老的修行方法
念佛法門應該是所有佛教宗派都一定要修的,因為我們都是佛弟子,既然是佛弟子,當然要念佛。除了念佛外,還要知曉佛所說的法,如果只念佛而不懂佛法,很容易流於迷信,流於偶像崇拜。除了念佛、念法外,還要念僧,僧就是實踐佛陀教法的和合眾。為什麼要念僧?僧可以帶給我們所住持的正法,不以正法,就不能夠如法修持。不念僧的話,我們是盲修瞎練,不知道自己對否,總是須要有經驗者來引領我們,所以我們才要念僧。
此外,南傳佛教的修行者還教我們要念戒。戒就是戒律,比如這邊所看到的《嚴淨毘尼無犯三戒》,若無戒,佛法就不存在。佛入涅槃前,阿難問他:[老師,你走了以後,我們要以誰為師呢?]佛陀告訴阿難,要以戒為師。
所以除了念佛、念法、念僧外還要念戒、念施-佈施:時時刻刻要佈施,時時刻刻要想到其他眾生所欠缺、所須要的財物、安慰、關懷、愛心、真理知識。此外還有所謂[念天],念天就是恭敬世間的聖賢,尤其在佛陀的時代,很多人都嚮往天道,才會念天,到此已經是六念了。
再來[念身]:身為因緣和合,畢竟不實,終歸散滅。[念無常],也就是念死,要經常念無常,世間無常,國土危脆,人命在呼吸之間;提起正念,我們才能夠精進修行。佛陀教我們一種方法,就是[念呼吸],時時刻刻觀照到自己的呼吸。因為呼吸影響到身體的健康、心靈的安靜。我們呼吸順暢,身體就健康;氣不順則脈不通,脈不通則病生。是故念呼吸可以促進身體健康,可以讓我們的心安定下來,使我們更有智慧。
最後還要[念寂靜],也就是要去瞭解什麼叫做[寂靜涅槃],什麼叫做[苦的止息]。這十種念法是最古老的修行方法,我們今天把重點放在十念的第一念:[念佛]。 念佛的意義
- 念佛的方法
念佛法門,重點不在事一心的念佛,而是理一心的念佛。理一心的念佛也就是修觀,修觀才能有智慧,才能夠究竟、當下解脫,現世就可以得到利益。
事一心的念佛只能得到定的利益,當下心可以不亂,固然很好,已經比散亂來得好多了,可是一不念佛,心又亂了,煩惱又來了,又生起很多的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所以事一心的念佛是絕對不夠的,一定要進入到理一心的念佛。
什麼叫理一心的念佛?就是了解理是什麼?一切萬法的理,也就是一切現象的理,生存的理,生命的理,念佛的理,當下解脫煩惱的理,這就叫做理一心的念佛。換言之,我們要強調的是,念佛不只是在口中念念有詞,念[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]或[南無阿彌陀佛]而已,若僅如此,那功德太有限了,一定要更進一步到理一心的念佛。
在進一步說明理一心念佛的道理前,我想先分析一下阿彌陀佛的念法。阿彌陀佛在修行的過程中曾經發過四十八個大願,對此大家都知道,《無量壽經》裡記載阿彌陀佛未出家前是位國王,當時的佛為世自在王如來。這位國王見到世自在王如來時非常地驚訝,為何世自在王如來具有如此莊嚴的法相、神通妙用,且能夠示現無量無數的佛淨土?阿彌陀佛的前身看了,非常的讚嘆,同時生起嚮往、欣羨仰慕的心,發願要跟世自在王如來一樣的修行,得到世自在王如來一樣的功德。他就把整個國家放下來,把王位讓給別人,出家去了,名號為法藏比丘。
法藏有其含意,藏就是收藏、聚集,把一切的法通通聚集在一起,叫做法藏。其法號就象徵總攝一切佛法,包含世間法、出世間法。以《華嚴經》的論點而言,法就包含了理法界、事法界、理事法界、事事法界。
何謂[事法界]?亦即是現象界的一切,比如:這是道場、是講義理的地方、我們都是人、這裡有花,這裡有香、這裡有佛像等等,這就是事法界。
[理法界]就是在描述一切現象的真理。事法界是來自於原始的法則,眾因緣所生;理法界是表示一切法自性空。
[理事法界]。理事法界就是性空能夠生起一切萬法,萬有的本質當下即性空,也就是緣起性空的道理。
[事事法界]就是包括所有一切三千大千世界,所有一切,在日常生活中,每一分、每一秒,行、住、坐、臥,如何達到究竟解脫。
- 四十八大願
曾林長早上告訴我,他在十幾年前就曾經發願:退休後一定要獻身於佛教,果不其然,還未退休他就已經投入於此中了,我非常的讚嘆,所以一定要發願。而法藏比丘發了四十八個大願,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第十八願、第十九願、第二十願。
我現在先引用《無量壽經》來說明念佛的意義是什麼?這是阿彌陀佛於法藏比丘因地修行時所發的願,於成佛以後實現出來的。我們先立願,等到成功時這些願也就實現了,法藏比丘就是如此,他發了四十八個大願,成佛後一一的實現。
這四十八大願很有意思,不曉得諸位大德是否曾經分析過?這要如何分析呢?四十八願裡第一是自受用的願,也就是自己受用,法藏比丘講,如果成佛以後我會變成什麼樣的人。世間法也是如此,比如說學校畢業了,要從事什麼行業?要到哪裡去工作?這就叫做[自受用]。
自受用三願
第一自受用的願:無量光
經文說:[設我得佛,光明有限量,下至不照百千億那由他諸佛國者,不取正覺。]我們所說阿彌陀佛的定義有二,其一是無量光。法藏比丘說:我成佛以後全身都發出無量的光,這無量光普照一切世界,令一切都能得到光明。光明象徵有智慧、安樂、沒有煩惱、沒有挫折、沒有困境、沒有五濁惡世,這叫無量光。同時法藏比丘也發願,成佛以後發出的無量光,如果有眾生被此光照到,則身心柔軟。
阿彌陀佛現在已經成佛了,而且還在西方極樂世界繼續講經說法,繼續發光。也許我們會懷疑,阿彌陀佛是無量光,可是我們為什麼見不到阿彌陀佛的光?問題在於,要見到阿彌陀佛的光一定要清淨,阿彌陀佛的光是時時刻刻照耀著十方一切世界。我們還有煩惱,就見不到阿彌陀佛的光。如果我們透過聽聞佛法、思惟佛法、修持佛法,沒有煩惱,清淨以後,自然就能夠見到無量光,身心就柔軟了,這是第一個自受用的願。
第二自受用的願:無量壽
經文說:[設我得佛,壽命有限量,下至百千億那由他諸劫者,不取正覺。][阿彌陀佛]的兩個意涵就是無量光、無量壽。[無量壽]誠如法藏比丘所言:如果我成佛以後,我的壽命一定是無量的。為什麼壽命要無量?其目的並不是在享受,而是能夠時時刻刻大慈大悲來照顧眾生,這就是無量壽,壽命無量,永遠在西方極樂世界裡,永遠放光接引十方法界的眾生,令一切眾生都能夠得到安樂。
第三受用:一切諸佛讚嘆
經文說:[設我得佛,十方世界無量諸佛,不悉咨嗟,稱我名者不取正覺。]咨嗟:稱歎之意。我們看《阿彌陀經》裡也這麼說:東方、西方、南方、北方、上方、下方,所有世界的諸佛都讚嘆阿彌陀佛,因為阿彌陀佛能夠以其悲願,創造出極樂世界來接引眾生,這是非常不凡的,所以十方世界諸佛皆讚歎阿彌陀佛。
小結:念佛的重點
令眾生能夠往生的有三個願;能夠當下得利,就是現世就能夠得到利益的總共有十二個願;有關於極樂世界依、正莊嚴的共有三十個願:依報莊嚴二個,正報莊嚴二十八個─此中沒有三惡道的願有兩個,有關天人的情況有十六個,聲聞緣覺有一個,菩薩的有九個,如此總共二十八個。
為什麼要將這些數目列舉出來?目的就是告訴大家:其實念阿彌陀佛的意義,若只為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僅有三個願,比如念[阿彌陀佛],我們現在都把念佛法門當成是念[阿彌陀佛]。根據《無量壽經》而言,念[阿彌陀佛],能夠讓我們往生的只有三個願,但是能夠讓我們在此世就可以得到利益的有十二個大願。
換言之,諸位大德,念佛如果只是想要往生極樂世界,其實只有三個。我們應該更進一步想到在現世就可以得到真正的利益,而此更是臨終往生極樂世界的四倍之多。我們往往都忽略了這點,其實念阿彌陀佛,不只是求臨終的往生,更重要的是當下為人處世,能夠得到身心利益。
第三節:往生極樂世界的三個願
剛剛說過自受用有三個大願:無量壽、無量光以及受到十方諸佛的讚嘆。緊接著來介紹臨終時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的三個願:第十八個願、第十九個願、第二十個願。
第十八願 至心信樂願生
經文說:[設我得佛,十方眾生,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,惟除五逆,誹謗正法。]第十八個大願也就是靠信願來往生,是大家所最熟悉的,其意義就是十方的眾生要至心信樂,[至心]就是百分之百的,沒有任何折扣的相信,願意生到我國,只要有十念就可以生到西方極樂世界。
那什麼叫十念?念就是念佛,十念的意思是我曾經起過十個念頭,有十個念頭說我想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但這十個念頭不是嘴巴講講而已,而是要至心信樂。至心就是百分之百的相信,非常恭敬、非常誠懇的生起十個念頭,曾經有這麼十念,在臨終的時候一定可以有功德往生。當然這是有條件的:[惟除五逆、誹謗正法]這兩者除外。
當然五逆(五重罪)不能往生極樂。所謂五重罪就是殺父、殺母、出佛身血、殺阿羅漢、破和合僧。我們應當不可能殺父、殺母,出佛身血、殺阿羅漢,但是最常犯的毛病就是破和合僧。[僧眾]可以有兩種:一為聖賢僧,二為世俗僧。聖賢僧就是出家的師父,世俗僧是指在家人,在家人只要是一個團體,就為和合僧、和合眾,亦即是有五和合的信念,有共同的理念、希望、行為標準、修行方法,激起共修理念的團體,比如居士林就是世俗僧。
阿彌陀佛說惟除五逆,誹謗正法,第一個條件就是五逆不可以犯,我們不會殺父、殺母,應該也不會出佛身血,因為佛已經入涅槃,但[出佛身血]還可以再廣義的詮釋:比如不尊重佛書、佛經、佛像,這也是出佛身血。[殺阿羅漢]是指去傷害一個有成就者,而最可怕的可能就是破和合僧。什麼叫[破和合僧]?在僧眾之間惹是生非,由於無明或是不小心而使得僧團分裂,或不能合作的現象,在家人對出家眾不可能破聖賢僧,但是在家眾很容易犯破世俗僧眾的和合,所以這點很重要。也就是說在一個團體裡不要講是非,一定要依於戒律、依於佛法來做事,如此才能夠念佛信樂往生。否則,依憑再多的念佛條件都無法往生,因為阿彌陀佛發了願,條件就已經設定好了,惟除五逆,就是這五逆罪絕對不可以犯。
另尚有[誹謗正法]不能犯。所謂[法門無量無邊],我們經常講佛法八萬四千,就包含了南傳佛教、漢傳佛教、藏傳佛教、顯教、密教,所有一切的法都是佛陀大慈大悲,為各世界不同的眾生、不同根基的需要而講出來的;因此,不可以對正法有任何的誹謗,這一點非常重要。也就是說,修禪的人不可以誹謗修淨土的人;修淨土的人不可以誹謗修禪的人;修密教的人不可以誹謗修顯教的人;修顯教的人不可以誹謗修密教的人;這叫做不誹謗正法。
《普賢行願》中:[常隨佛學,請轉法輪,請佛住世],要常隨佛學,我們要盡力的去學,法門無量誓願學。也就是說第十八個大願,雖然阿彌陀佛如此大慈大悲,他說只要十念就可以往生,十念其實不難,也就是說當我們沒有煩惱,參加佛七或是共修,在念佛的當下很專注,一心不亂,如此十念:[我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去]必定往生,可是難就難在此:[惟除五逆,誹謗正法],也就是犯了五逆罪,就不能夠往生。
剛剛講過:前面四個重罪我們都不會犯,但是最容易犯的就是第五個破和合僧,我們在家眾不會去破壞出家眾的僧眾,但是不要忘記,除了聖賢僧以外還有世俗僧,我們大家都是屬於世俗的僧眾。世俗僧眾,僧就是sangha,我們講的僧伽sangha的意思就是一群人,而且這一群人要和合,有所謂的六和敬,有相同的戒律,相同的教法,具戒定慧,身語意清淨的修行方法。
我們最容易犯的就是破世俗僧和誹謗正法,因為我們很容易有法執,我執固然不好,法執也不好。法執裡包括世間法、出世間法的法執。出世間法的法執就是佛法的修行,佛法的修行以中國而言有大乘八宗、小乘二宗;南傳佛教有九十多種修禪定的方法;而藏傳佛教更是深入,有密法的修行。這些我們都要尊重,要常隨佛學,請轉法輪,請佛住世。佛的色身已經入涅槃了,但是我們要請佛的法身住世。請佛法身住世就是說,希望佛法能夠常留人間,不只是淨土法門,所有的一切法門都要常住人間,才能夠度眾生。眾生太複雜,煩惱太多了,必須要用各種的法門去對治。
我們經常提到第十八個大願說:阿彌陀佛好慈悲,只要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,乃至十念,臨終的時候必定可以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可是不要忘了:惟除五逆(五逆重罪),還有誹謗正法,此二者一不小心就很容易觸犯的。而不小心犯過會造成什麼結果?我們一輩子的念佛功德都沒有了,臨終的時候即使想要往生極樂世界,阿彌陀佛都拒絕,因為這是其必要的先決條件,絕對不可以有五重罪,不可以誹謗正法,這是第十八大願。
第十九個大願 臨終接引,修功德願生。
經雲:[設我得佛,十方眾生,發菩提心,修諸功德,至心發願,欲生我國,臨壽終時,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,不起正覺。]法藏比丘說,我修行成佛以後,十方的眾生要發菩提心,這點很重要。這是第十九個願,比起第十八個願是較嚴格一點,要發菩提心。第十八個願只是說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,阿彌陀佛答應你:只要發一個心,至心要來到我的國家,一定是可以的;但是有條件,不可以犯五逆重罪、誹謗正法。第十九個願就要發菩提心,比第十八個願標準高,沒有發菩提心是絕對去不成的。
那什麼叫做發菩提心?發菩提心就是[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]。佛道,佛的道非常多,所有的法門都是佛道,能夠讓我們解脫生死、證阿羅漢果、能夠成佛的,都是佛道。[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],還要發大願教化眾生,化就是教化、度化,教化眾生不只是教化臨終者、亡者,還要教化活著的人,這個叫做下化眾生。眾生無量無邊,我們要盡最大的努力去教化眾生,所以發菩提心的標準非常高,除了發菩提心以外,還要修諸功德。
修諸功德包含佈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這五項。發菩提心可以說是般若波羅蜜,也就是所謂的善根。修諸功德比較不容易,也就是佈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通通都要修。如果未發菩提心,沒有修各種功德的話,當然不能夠往生極樂世界。所以,不要以為往生極樂世界那麼簡單,阿彌陀佛在《無量壽經》裡一項項的為我們宣說要到極樂世界的條件:發菩提心,修諸功德,至心發願,欲生我國。
發菩提心了,修諸功德了,還要至心發願,願意生到他的國土去。因為發菩提心,修諸功德,也可以在娑婆世界成佛。但如果說你發了菩提心,修大乘法門,修各種各樣的功德,還願意發願往生極樂世界,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一定率諸聖眾,也就是觀音菩薩、大勢至菩薩等等這些聖眾,圍繞在臨終者旁邊,接引往生。
請注意,第十九個願比第十八個願還來得嚴格。第十八個願最難做到的就是我們稍不小心就會破和合僧,以及誹謗正法。但是第十九個願更難,一定要發菩提心,一定要修諸功德。換言之,如果只是念佛,似嫌不足,因為還不符合此標準。
第二十個願 繫念 植眾德本 迴向
經雲:[設我得佛,十方眾生,聞我名號,繫念我國,植眾德本,至心迴向,欲生我國,不果遂者,不取正覺。]第二十願跟第十九願一樣,都很難辦得到。他說:我成佛以後,十方的眾生聽到我的名號,還要繫念我國,重點就在這裡:[聞我名號,繫念我國]。
繫念我國就是每一個念頭都想到阿彌陀佛,每一個念頭都想到西方極樂世界。[繫念我國,植眾德本,至心迴向,欲生我國]這就是條件;所以可以知道,阿彌陀佛所設下的條件是[聽到我的名號而繫念我國],這很難,為什麼?因為我們往往是在念佛的時候,想到阿彌陀佛,但未念佛時就不會繫念阿彌陀佛、西方極樂世界了。
如果能時時刻刻一心繫念此,就不會產生煩惱,不會有種種的煩惱心、分別心、或是人我是非,或是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,這些無明就不會產生。如果繫念佛國,當然阿彌陀佛能夠接引我們,但難就難在[繫念],況且還要植眾德本,植就是種植,也就是說一定要做眾德,這跟第十八願修諸功德一樣。可是眾德不只是德,亦是眾。
念佛只是德,但還須眾德,即是諸功德,這就包括了佈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所有的佛法,這些利益眾生的事情都要去做。[植眾德本,至心迴向],所謂至心迴向,就是將繫念我國,植眾德本的功德利益全都迴向:[在臨終的時候,往生以後要到極樂世界去],如此我們就知道這三個大願其實都不容易做到。
我們經常聽到阿彌陀佛非常的慈悲,也常提到[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],所以都以這第十八個願為依靠,依靠阿彌陀佛,以為很簡單,我就十念就可以了,但是,大家只看到[乃至十念],卻沒有注意[惟除五逆,誹謗正法]。所以要提醒大家,雖然很多人以第十八個大願為阿彌陀佛的本願,乃至於日本的東本願寺、西本願寺,淨土、真宗等都是強調佛的本願,但是都忽略了那後面所設下的條件。第十九願、第二十願也不是那麼簡單,要發菩提心、要修諸功德、要繫念我國、植眾德本、至心迴向。總之,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雖然佛大慈大悲願意接引我們,但條件可沒那麼簡單。
第四節:現世得利十二願
如果我們稱念阿彌陀佛的名號,會得到什麼利益?前面已經說過了,能夠往生極樂世界的利益只有三個大願,而這三個大願所設下的標準不是那麼簡單,一定要行菩薩道,要廣修功德。現世得利的十二個願是願行就可以得到利益,但卻經常被大家所忽略。
現世汙濁,紛紛擾擾,我們要厭離娑婆世界,我們就念這娑婆世界是多苦、多不好,所以我要捨離掉,要一心嚮往臨終時阿彌陀佛來接引我。但是諸位大德,不要忘記阿彌陀佛說:有一些眾生即使不想死後往生極樂世界,但在現世念佛都可以得到十二種的利益,是四倍之多。換言之,阿彌陀佛更希望我們念阿彌陀佛的名號,在這一世就能夠得到好處,這些願是哪幾個願呢?有十二個願我一一來介紹。
(一)第三十三願 蒙光柔軟
經雲:[設我得佛,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,蒙我光明觸其身者,身心柔軟,超過天人,若不爾者,不取正覺。]所以阿彌陀佛實在很偉大,他並沒有說只有我們極樂世界是最好的,因為他知道,法門無量,有一些眾生不見得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他說我成佛以後十方無量不可思議的諸佛世界眾生之類,因為宇宙不只是這地球,有無量無邊的世界,那麼多的眾生,如果蒙我光明觸身,阿彌陀佛的光照到無量無邊的眾生時,眾生身心柔軟,此願的意思就是告訴我們修行要身心柔軟,身柔軟、心柔軟。
身柔軟就健康,不會驕傲、不會傲慢,能夠謙恭,常親近一切眾生,禮敬諸佛,平等對待一切眾生。心要柔軟,必須慈悲、有智慧才能柔軟,如果沒有慈悲,心就僵硬;沒有智慧,心是頑固的,是我執、法執,心只有執著,不能夠打開心胸來接納其他人。因此第三十三願告訴我們:念阿彌陀佛一定要身、心柔軟,如果身、心不能柔軟,僅只是把阿彌陀佛當作口頭禪,不是真念阿彌陀佛。我們念阿彌陀佛要學得身心柔軟,因為阿彌陀佛的光照耀著我們,只要想到阿彌陀佛的大慈、大悲、大願力,我們就更要身心柔軟。
(二)第三十四願 聞名得忍
經雲:[設我得佛,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眾生之類,聞我名字,不得菩薩無生法忍,諸深總持者,不取正覺。]第三十四個願是叫我們要學習菩薩的無生法忍。[無生法忍]意思就是無生忍、無法忍或是無生的法忍。忍的意思就是安住,我們講忍耐,這點非常重要,修行一定要堅毅不拔,一定要忍耐,也就是堅持下去。菩薩的忍有兩種,一種叫無生忍,第二種叫無法忍。
什麼叫[無生忍]?生就是眾生,[無生忍]意思就是能夠忍耐眾生,也就是眾生如果對我們有所惱害、有所批評、有所不好,我們都不會受到刺激、影響,都不為所動,這叫無生忍。另外一個解釋就是,心不要起分別,我們的心一直在生滅、起分別、計較、講是非,無生忍就是心要清淨,不要有人我是非、不要計較,不要有妄念。心要清淨,要住佛號,這個叫無生忍。
[無法忍]的意思就是:法是指一切的法,比如說山河大地的變化,好像大地震、海嘯,造成十幾萬人的罹難,在這種情況下,我們學佛的人正好碰上了怎麼辦?當然要正念分明,危險到了,要想辦法逃難,並不是說學佛就如如不動,站在海嘯當中,讓海嘯給捲走,不是這個意思。我們也要逃,且逃得越快越好,可以大喊救命,什麼都可以。
我們要隨時做好死的準備,也就是說隨時把心安頓好,萬一災難臨頭,或不幸罹難,我們的心能不瞋恨、不無明、不痛苦,坦然接受一切境界,不論風吹雨打、海嘯、地震,甚至奪走生命,我們都不起分別心、怨恨的心,如此就可以往生天道。如果活著的時候,對傷害或是大自然的災難,怨天尤人,我們的心當然是散亂的,死後一定下三惡道。
在第一個願裡頭,阿彌陀佛提醒我們,如果想要往生佛國淨土,我們也要修菩薩的無生法忍。雖然阿彌陀佛講:我成佛以後,如果有人聽到我的名字,就可以得到菩薩的無生法忍。但為何我們聽了、也念了那麼多遍阿彌陀佛的名號,卻沒有得到無生法忍呢?問題在於我們的聞,不是真正的聞,只是用耳朵聞,而且右耳進、左耳出,並沒有意念,並沒有念阿彌陀佛,妄念特別多,碰到逆境心就起煩惱,遇上天然災害心就恐懼不安,因為我們都沒有真正的聞。真正的聞是用心去聞,是正念的念佛,而不只是嘴巴的念佛,一定要用心真正念佛,心憶持佛號,繫念西方極樂世界。這就是佛提醒我們:要如何聞我的名號,要如何修菩薩的無生法忍。
(三)第三十五願 捨離女身
經雲:[設我得佛,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,其有女人,聞我名字,歡喜信樂,發菩提心,厭惡女身,壽終之後,復為女像者,不取正覺。]也許在此有很多現代女權運動者會認為佛歧視女性,其實不是的,因為古時候印度的社會環境男尊女卑,女人一點地位都沒有,不能夠受教育,不能夠信仰宗教,不能夠修行,所以一點可以改變命運的機會都沒有。在這種情況下就有了這個願,也就是十方世界所有一切眾生,只要聽到阿彌陀佛的名字,不想再當女生的,下輩子就可以轉為男生,但還有一個條件:要發菩提心,未發菩提心者還是不能的。發菩提心:[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],無量的法門都要學,無邊的眾生都要度化。這是第三十五個願,就是現世就可以達到目標,並沒有講要往生極樂世界。
(四)第三十六願 常修梵行
經雲:[設我得佛,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菩薩眾,聞我名字,壽終之後,常修梵行,至成佛道。若不爾者,不取正覺。]這個願就是,如果有人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,在死後,也就是未來世能夠常修梵行,繼續修行,並沒有講非到極樂世界不可。他這麼說:如果有人聽到他的名號,死後能夠生生世世常修梵行,繼續修行佛法,到最後都可以成就佛道。這點很重要,也就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個大願真正講到往生極樂世界的只有三個,而其實有十二個願是鼓勵我們在世間修菩薩道、發菩提心的。
(五)第三十七願 天人致敬
經雲:[設我得佛,十方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界諸天人民,聞我名字,五體投地,稽首作禮,歡喜信樂,修菩薩行,諸天世人,莫不致敬。若不爾者,不取正覺。]其意思就是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,大家都會非常恭敬,歡喜信樂,修菩薩行,天人都會致敬。也就是說,我們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以後,就是阿彌陀佛的弟子,就要發菩提心,修諸功德,使得世間的人能尊敬我們,而且樂於和我們相處,因為我們是阿彌陀佛的化身,一切眾生不會恐懼、不會挑剔我們,會尊敬我們,願意跟隨我們一起來修行。
(六)第四十一願 諸根無缺
經雲:[設我得佛,他方國土諸菩薩眾,聞我名字,至於得佛,諸根缺陋,不具足者,不取正覺。]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,也就是說其他國家眾生,只要聽到阿彌陀佛的名號,如果諸根有缺漏,缺漏也就是殘廢,下一輩子都可以不殘廢。此願中並沒有說一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,要到其他世界也可以,但未來世你就可以得到諸根無缺的利益。
(七)第四十二願 清淨解脫
經雲:[設我得佛,他方國土諸菩薩眾,聞我名字,皆悉逮得清淨解脫三昧,住是三昧,一發意頃,供養無量不可思議諸佛世尊,而不失定意。若不爾者,不取正覺。]這裡講的是可以得到現世清淨解脫三昧的利益。
三昧就是正定、正受;清淨解脫就是智慧、定慧等持,完全得到解脫,解脫我們六根對六塵、六塵對六識的障礙、分別心對我們的幹擾;解脫內法、外法、五蘊,所有一切的幹擾,這叫清淨解脫三昧。換言之,就是提醒我們,如果要見到阿彌陀佛,我們都要修清淨解脫三昧。
清淨解脫三昧就是徹底的清淨,從哪裡清淨?從五蘊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得到清淨解脫。
從色蘊得到解脫:就是從肉體得到清淨解脫,也就是說身心柔軟,身心健康。
從受蘊得到解脫:受蘊即指感受,我們有時候感受到苦、熱、憂、悲種種的覺受,都要檢討,如此才能夠在一切的時空因緣下都自在。
從想蘊得到解脫自在:想蘊就是自己的觀念、思想。自己的觀念、思想把我們綁得緊緊的,我們都是思想的囚犯。世間的一切現象其實不會讓我們煩惱,是我們對於世間現象的想法、觀念、看法,讓我們煩惱。一個現象出來,是我們先去攀緣,去抓取這個現象,加以分別,因而我們就被困住,不得解脫。
從行蘊得到解脫:行就是自己的意願,我們意願有所求、有所得,根本不能夠清淨,即使要到極樂世界去,信願行具足,也要一心不亂,一心清淨。所謂一心清淨就是有一個深信心,切願要往生。行就是篤行,篤行即是老老實實的,無所欲求的念佛,只有念佛,沒有其他的,這是至心信樂,一心不亂的執持佛的名號。也就是清淨的解脫,不可以有任何有得、有求的心,如此才是清淨解脫。這也告訴我們:想要到極樂世界,要修阿彌陀佛的法門,多加精進,修行清淨解脫三昧。
從識蘊得到解脫:????
(八)第四十三願 生尊貴家
經雲:[設我得佛,他方國土諸菩薩眾,聞我名字,壽終之後生尊貴家。若不爾者,不取正覺。]意思就是法藏比丘成佛以後,所有其他國家,也就是西方極樂世界以外的眾生,聽到阿彌陀佛的名字,此世生命結束後,下一世就可以投生到尊貴的家庭裡。此願中並沒有說一定要到西方極樂世界,要到其他世界也可以,但會在好的家庭裡成長。
(九)第四十四願 修行具得
經雲:[設我得佛,他方國土諸菩薩眾,聞我名字,歡喜踴躍,修菩薩行,具足德本。若不爾者,不取正覺。]意思就是法藏比丘成佛以後,西方極樂世界以外的眾生,聽到阿彌陀佛的名字,一定歡喜踴躍,修菩薩行,具足德本。為什麼我們現在打招呼都是一句[阿彌陀佛]?打電話、碰面也是[阿彌陀佛],因為阿彌陀佛所發的願是:只要聽到阿彌陀佛四個字就可以歡喜踴躍,修菩薩行,就具足德本。所以大乘佛法很歡喜的以[阿彌陀佛]來打招呼,而有一些不懂佛教的人就說,我們念阿彌陀佛好像是要他死,因為一般只有在死的時候才會念阿彌陀佛,其實不是的。阿彌陀佛說:一切眾生聽到我的名字就可以得到歡喜踴躍,修菩薩行,具足德本。這是現世的利益,不是等到臨終的時候才能得到的好處。
(十)第四十五願 普等三昧,常見一切諸佛
經雲:[設我得佛,他方國土諸菩薩眾,聞我名字,皆悉逮得普等三昧,住是三昧,至於成佛,常見無量不可思議一切諸佛。若不爾者,不取正覺。]能夠得到普等三昧,這很重要。[三昧]:即samādhi,定的意思。[普等]:普遍平等。
什麼叫普遍平等?心、佛、眾生三無差別;人、非人平等;對人、畜生跟其他道,我們都要以平等心去看待。雖然下三道的眾生比我們痛苦,沒有智慧,沒有善根,但這是它過去業力所招感的,現在的它雖然在下三道,但佛性是具足不缺的,以佛性而言是平等的,有情眾生跟無情眾生也是平等的。
六道是有情眾生,人是有情眾生;無情世間比如說桌子、山、樹、草、水、日光等等,我們都要平等看待。現在所推行的環保運動、護生運動就是如此。如果大家能夠瞭解,國土上的一棵樹、一根草、一粒沙、一顆石頭、一滴水、空氣我們都尊重,都以平等心來對待,這就是普等三昧。
再者,淨土法門跟其他的法門是平等的,淨土法門講戒、定、慧,六波羅蜜;禪修的法門、密宗的法門、南傳的法門也是如此。任何佛教的傳承法門都是講戒、定、慧,都是平等的,我們要有這種認知,才真正是阿彌陀佛的弟子。
如果我們還有所分別,而指稱我的法門才是唯一、最高、真正能究竟成佛這類的話,那就違背普等三昧了。所以阿彌陀佛發了一個願:十方眾生聽到我的名字,都可以得到普等三昧。問題是:我們都已經念阿彌陀佛的名號了,為什麼還在分別呢?還分別說我的法門才是唯一最高的,其他法門不如我的好。因為我們聞沒有真正聞到,只是耳朵聞,沒有深入探討阿彌陀佛的法門、願力是什麼,阿彌陀佛的願也是要讓我們平等,人與非人平等,人與自然平等,法門平等;心、佛、眾生等無差別,一切皆平等。
(十一)第四十七願 聞名不退
經雲:[設我得佛,他方國土諸菩薩眾,聞我名字,不即得至不退轉者,不取正覺。]意思就是說,其他世界的眾生,雖然沒有來到極樂世界,但是聽到我的名字都可以不退轉。
我們修行往往是有退有進,修了老半天、修了一輩子,一點工夫都沒有;但如果是真正阿彌陀佛的弟子,一定要不退轉,這點很重要。在菩薩道上、在佛法道上,我們不可以退,不可以轉。
但值得注意的是:阿彌陀佛並沒有說到我的極樂世界來才可以不退,在任何世界的眾生真正聽聞到阿彌陀佛的教法、其願力都可以得到不退轉。毫無疑問的,也就是鼓勵大家[修淨土法門,往生極樂世界]絕對是臨終時能夠得到的利益,但在每一個當下就都可以不退轉,所以我們不要到臨終的時候才享用念阿彌陀佛的利益,當下我們就可以得到不退轉的利益。
以菩薩道來說,得到不退轉的利益一定是八地菩薩,八地菩薩就是不動地,不受一切法所動搖的境界,也就是鼓勵我們要不退轉,要證入不動地。
(十二)第四十八願 得三法忍
經雲:[設我得佛,他方國土諸菩薩眾,聞我名字,不即得至第一、第二、第三法忍,於諸佛法,不能即得不退轉者,不取正覺。]這裡有三種法忍,第一法忍、第二法忍、第三法忍,這是什麼意思呢?第一法忍就是所謂眾生忍,前面解釋過。第二法忍就是法忍。第三就是無生法忍。[忍]即安住,心不散亂、不動搖,能夠安住。
第一個法忍就是眾生忍,眾生忍就是我們能夠忍眾生之傷害,忍眾生之煩惱;法忍就是能夠忍一切法,包括自然界的變化,比如說忽冷忽熱、天災等等,我們能夠忍;第三種法忍就是無生法忍,那是真正得到佛的一切種智,才能夠無生法忍。也就是說真正體會到不生不滅的實相中道。
眾生忍是阿羅漢的境界,阿羅漢就是修戒、定、慧,證得涅槃,可以不受後有,不再輪迴,這叫做眾生忍。第二法忍,是菩薩的境界,菩薩為著救度一切眾生,因此在世間裡,世世常行菩薩道。但菩薩道是很難走的一條路,因為這些法太多、太複雜了,不論內法、外法、眾生法、非眾生法,所有的法都有很多的變化、很多的不如意,菩薩都要忍下來,才能夠行菩薩道。第三無生法忍是佛的境界,佛已經證得不生不滅,不來不去的中道實相,最高、最圓滿的智慧。
小結:臨終往生絕非易事
阿彌陀佛心胸之廣,他並沒有要所有的眾生都到我這裡來,我們娑婆世界是極樂世界的他方世界,當然,除了娑婆世界以外還有很多他方的眾生,只要能夠聽到佛的名號都可以得到十二願的利益。但修淨土法門、念佛法門,依第十八、十九、二十這三個願在臨終的時候想往生,也沒那麼簡單,雖然第十八個大願是佛的本願,只要聽到他的名號,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,乃至十念,有十念就可以去了,但絕對不可以誹謗正法,不可以犯五逆重罪,這是我們所易輕忽而犯之處。而第十九個願:要發菩提心,要修諸功德,也就是說六波羅蜜,弘法利生的事業一樣都不能少。第二十個願是要至心信樂,要行菩薩道,要至心的迴向。
到此將十二願介紹完了,所以在四十八願中除了三願往生以外,阿彌陀佛更是教我們在現世活著的時候念佛,其所能得到的利益是非常之多的。
第五節 如何念佛現世得益?
(一)事一心的念佛法門
為什麼說現世就可以得到利益?這就是叫我們要理一心的念佛。理一心的念佛就是說對佛法要理解;比較上,事一心的念佛就簡單了,但也不怎麼簡單。事一心的念佛就是持名念佛,從散心的念,在念佛開始一定是心還很散亂,用散心,但是不要緊,[阿彌陀佛、阿彌陀佛]繼續念下去,專注的念,心跑掉了沒關係,我們再拉回來─在阿彌陀佛的佛號上專注的念。再來攝心念,那時心不會亂跑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這六根整個攝住在佛號上,這叫做攝心念。到最後一心不亂,不受其他的幹擾,就可以得到無失的念,這是事一心念佛的方法。
(二)理一心的念佛法門
理一心的念佛法門,就是要瞭解理是什麼?了解法是什麼?實相是什麼?實相就是一切現象的真理。一切現象的真實原理是什麼?我們講三法印:無常、苦空、無我;或者講一實相印、緣起性空都可以,這就是實相念佛。
實相念佛可以讓我們在生活中的每一個當下就得到利益。身心柔軟,得菩薩的法忍,得到一切眾生的尊敬,能夠具足德本,行菩薩道等等,總共有十二個願。除了臨終接引我們的這三個願以外,加上現世就得到利益的十二個願,共十五個,連前面所說佛的自受願有三個,到此十八個願。
第六節:極樂世界的情況
此外尚有三十個願,這三十個願講的是極樂世界的情況,而極樂世界可以分為正報、依報。所謂依報就是環境。有關於依報的願有二個,就好像《阿彌陀經》裡面所描述的,黃金鋪地、七寶行樹、八功德水,環境都很美好。
正報就有二十八個願,其中有兩個願是說,在極樂世界沒有三惡道,《阿彌陀經》裡頭講:無三惡道之名,但怎麼會有鸚鵡、孔雀,共命之鳥這些有情眾生?這些鸚鵡等等都是阿彌陀佛為著要度眾生而化現的,實非惡道。有關於正報莊嚴有兩個願:第一沒有三惡道,第二不再轉生惡道。
在極樂世界的眾生,變異生死,死後不會再轉生惡道,也就是說你只要去了就可以不墮惡道,這是有關於三惡道的兩個願。有關於天人的有十六個願,也就是說往生到那邊,即使下品下生,天還有人都是這麼的莊嚴,可以精進不懈的修行,到最後都可以得到一生補處,都可以成佛。
有關於往生的聲聞緣覺,數量也是無量無邊,到最後都可以成佛。再來是菩薩的有九個願,也就是說往生到那邊去的大菩薩很多,能夠一念頃,念頭一起來,手臂一屈伸,就可以到十方世界以無量的飲食,或是衣具來供養十方諸佛;這些菩薩都是阿羅漢,都是一生補處,這是有關菩薩的情況。
第七節:共勉
我們已經將四十八個大願作了分析,跟各位菩薩共勉:我們念阿彌陀佛不是等到臨終時才得到利益,而是現世就可以得到利益,所以最重要的是現世就要早點修行,多學習一些佛法,當下正念分明,觀照自己的身心,注意自己的身語意清淨,戒定慧三學增上,如此才是真正的阿彌陀佛的弟子。
問題與解答
問: 鄭教授,阿彌陀佛,凡夫教育、學問有限,對四十八願很難瞭解,自修也很難,要瞭解六波羅蜜佛法也是有障礙,我想請問鄭教授,在這種情況之下,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,發生的機率是不是很低呢?
答: 淨土法門是三根普被,上根、中根、下根,都可以去,這些條件我們剛剛都已經講過了。有三個願,也就是說第十八個願,聽到佛的名號,至心信樂,想要往生,可是條件是惟除五逆,誹謗正法。五逆重罪裡,我們最容易犯的就是破和合僧,也就是說如果是淨土的行者,就要一心清淨,不可以以是非人我的態度而引起團體的不和合;對於其他的法門都不可以有任何的批評,因為法門無量,是為著無邊的眾生而施設的。只要這兩者不犯,即使你不懂得佛法都可以。因為第十八個大願這麼講:[十方眾生,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,惟除五逆,誹謗正法。]因此,即使沒有很高的知識,不懂得佛法,但是要身、口、意清淨,只有這樣,我至心信樂,我想去,是可以的,可是條件就是不要有五逆罪,不要誹謗正法。
第十九願是[設我得佛,十方眾生,發菩提心,修諸功德,至心發願,欲生我國,臨壽終時,假令不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者,不起正覺。]也就是說要發菩提心。發菩提心當然跟一個人的知識有關,但也不是絕對的;也就是你要發菩提心,發菩提心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。上求佛道就是這些法門都要去學,不只是知識上的學,最重要的就是要去實踐。修諸功德就是要下化眾生。念佛不只是念佛而已,還要下化眾生。下化眾生包括佈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,通通要做,否則沒有這些功德,這些波羅蜜就不具足了。也就是念佛的人不只是一天到晚念佛,還要修諸功德,要廣修菩薩道。如果發了菩提心,修諸功德,雖然沒有知識也無所謂,量力而為,而不只是一整天念佛。需要我幫助的,我就幫助;需要我做的,我就做;以此度化眾生。
第二十個願是[十方眾生,聞我名號,繫念我國,植眾德本,至心迴向。]也就是要繫念我國,就是一定要記住,念不可以跑離阿彌陀佛,念念不離西方極樂世界,我們這裡有西方極樂世界圖,阿彌陀佛相,我們就繫念住,如此跟知識也不是絕對的關係。要植眾德本,六波羅蜜一定要修,不修的話還是不行。如果我們知識不夠,沒有辦法修那麼多的法門,至少第十八個願可以給我們最大的希望,但重要的就是五逆不可以犯,誹謗正法不可以犯。五逆就是殺父、殺母、出佛身血、殺阿羅漢、破和合僧。所謂[和合僧]不要忘記有出家僧、世俗僧,我們共修的大眾都不可以引起不和合的現象。[誹謗正法],我們最容易犯,常不經意間說我的法才是唯一最好的,末法時代其他的法都不能成就,不可以那樣講,否則就是誹謗正法。當然,淨土法門說末法時代修淨土法門才能夠成就,這是鼓勵修淨土的行者才這麼說的。
我們學一種法門一定要讚嘆此法門的殊勝。如果以《金剛經》而言,當然講:[金剛經四句偈,能夠讀誦受持為他人解說,就是功德無比。][一切諸佛都是從《金剛經》而成佛的。]任何經典都是如此,因為這是鼓勵這個法門的修行者。如果是南傳的《大念處經》也是這麼說:[佛之所以成佛,是因為修出入息的,是修數息觀的,或是觀呼吸的。]一定要這麼講。每一部經典都是為著要令行者起深信心,能夠老實的修行,一定讚揚這個法,但我們不能夠因為自己修這個法門就否定其他法門的功德利益。
問: 我想問普等三昧?
答: 沒有錯,普等三昧是現象上有所不同,但是在理性上、心性上是完全相同的。以佛教的角度來看,我們祖先牌位或是神的位放哪裡都是一樣的,只要我們的心恭敬,我們的心瞭解到理,一切都是唯心所造,一切現象都是平等,都是一樣的。
問: 平常佛堂的擺設是否有一定的位置?
答: 這是一般民間的說法,如果以佛教來說一切平等,學佛才能夠真的解脫自在。如果不學佛的話,世間的規矩一大堆,我們都不得解脫。這個也不對,那個也不對,一個人講一套,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說法,自己無所是從,都不得解脫。你要真正學佛,瞭解佛法的義理就可以解脫。一切平等,當然現像是這樣子,我們是尊重的,也就是說我們的心能夠瞭解真理就好,所有的現象,比如說:佛擺哪裡?祖先擺哪裡?這些都是我們心的作用,只要我們的心沒有罣礙,以至誠、懇切、恭敬、平等的心看待一切,就真解脫了。
- 一切法門導歸淨土
今天繼續來介紹淨土的法門。淨土的法門是所有佛教各宗派都有的思想,尤其是大乘佛法,可以說每一個法門都是導歸於淨土,原始佛教的念佛法門著重在禪觀,也就是修定的這一部分,以念佛為修定的方法。在中國佛教初期,關於念佛法門,比如《念佛般舟經》也是強調禪觀,就是說以佛像為觀想、專注的對象來安定散亂心,或者以念佛持名的音聲,以阿彌陀佛的音聲來攝心的。也就是說,中國佛教即使是淨土法門,初期都是強調禪觀,即使是禪宗的第一代祖師慧遠大師,在廬山集結一百零八個人成立白蓮社念佛,都是修念佛三昧。
這裡的念,就是mindfulness,也就是觀的思想,有止有觀。淨土中的第一代祖師也是以禪觀來修念佛的。一直要到道綽大師,慧遠大師之後有曇鸞大師,他提倡心和淨土不二,因此所謂的念佛也就是在念心,讓心清淨、專注了,自然對境就會專注。後來他的弟子道綽大師,寫了安樂集,強調西方極樂淨土,有阿彌陀佛他力的救度方法。佛教的修行本來都是以自力得救的禪觀為主,念佛三昧的修行方法也是自力。從道綽大師以後就提出了阿彌陀佛的本願,也就是他力的思想,除了自力以外還可用他力,以二力的力量來推行淨土的念佛法門。
第一節:兩種淨土
阿彌陀佛的四十八個大願裡,真正講到往生的只有三個願,其他十二個大願是強調念阿彌陀佛的名號,就可以在現世得到很多的利益,身心柔軟、開智慧、得安忍,不見得到往生那一刻才得到。我們稍微介紹一下,淨土大約可以分兩種情況,一種叫做往生淨土,另一種為莊嚴淨土。
往生淨土就是希望我們在臨終的時候有好的去處;莊嚴淨土是創造一個適合修行的地方。修行當然要靠自己,不可能靠外力,師父引進門,修行在個人。師父可以指導我們怎麼修行,但是要自己修行。就好像佛陀一樣,佛只是老師,只是告訴我們苦集滅道是什麼,要如何修行八正道,怎麼樣證得寂靜涅槃,但修行還是要靠自己。
不過,在修行的過程中我們經常會受到環境的影響。如果環境不合適,比如吵鬧、生活艱困、天災人禍、戰亂、人事複雜等等,外在環境如果不適合修行,尤其是剛剛修行的階段更難,想要靠自力都很難,所以必須要到道場裡修行。我們在家萬緣放不下,比較難修行,在道場很清淨,大家很和合,共同的修行,可以增上修行的力量。換言之,往往必須藉助環境,才能夠增加效果,而這些環境就包括了:有指導的師父、有共修的佛友、有適合共修的環境,這個就是適合修行的場所,而在此修行,才能夠增上。
(一)莊嚴淨土
我們說淨土有兩種,首先一定要有莊嚴的淨土。莊嚴可以當形容詞,也可以當動詞用。形容詞用就是莊嚴的淨土,就是很清淨的淨土,包括指導我們的師父、善知識、同參道友、很寧靜的環境,這個就是莊嚴的淨土。但是要有莊嚴的淨土必須要莊嚴淨土,也就是創造淨土,這時莊嚴當動詞用。我們要有師父、同參道友、清淨的環境,一定要自己去創造。比如我們建造了這裡、請師父來,同參道友組織了居士林,組織了這共修的環境,這樣就創造了莊嚴的淨土。
《無量壽經》裡,法藏比丘就因為世自在王如來顯現二十億清淨的極樂淨土,因此發願成佛以後要創造這麼一個極樂淨土。這就是莊嚴淨土。為什麼臨終想要往生極樂世界呢?因為在娑婆世界裡,確實是幹擾很多,天災人禍,不適合修行。當然,娑婆世界的挑戰可以促使心識夠堅強者,更精進努力的修行;可是若心意不夠堅強,雖想盡辦法,但還是無法修行,就必須要有一個莊嚴極樂淨土以方便修行,這就須要往生極樂淨土。
(二)往生淨土
如何才能夠往生?我們已經介紹過,在不同的淨土經典裡面,往生的條件有寬、有嚴。比較寬鬆的是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,大慈大悲到什麼程度?就是臨終的時候如果有師父、善知識在旁邊提醒你阿彌陀佛,而臨終的最後一念能夠想起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就可以來接引到極樂世界;比較嚴苛的條件就包含了日常生活裡面要發菩提心,要廣植德本,要修諸功德。也就是平常就要準備好,臨終時,師父在身邊提點,善知識、佛友在旁助念,自然水到渠成,可以很自然的往生。
第二節:心的根本
我們來看看往生的那一念,在什麼情況下才可能生起佛號?這點非常重要。我們最期待的就是在臨終時,阿彌陀佛來接引我們。其實阿彌陀佛隨時隨地都在世間裡,等待著接引我們,只是我們是否肯跟隨他。換言之,在臨終最後的那一念,是否能生起阿彌陀佛的念頭?如果可以生起、想起他,想起極樂世界,如此則阿彌陀佛就會接引我們。問題就在臨終的那一念,要如何生起阿彌陀佛的名號,或是極樂世界的景象?依照《唯識學》的說法,人有潛意識、人我意識、深意識,有第六識、第七識、第八阿賴耶識。
第八阿賴耶識就是心的根本,就是每個人內心的最深層。這最深處的阿賴耶識有一個特性,就像種子一般,稱為種子識,或是含藏識、根本識,它會將身、口、意所造作的一切業力影響,全然像種子般收集起來,就如一顆種子會將一棵樹的特徵全貯存起來,或是如蔬菜、瓜、豆之類,會將這棵植物所有的特性聚集保存起來。也就是我們所有的見聞嗅嚐觸,身口意的一切,都會在阿賴耶識裡留下種子,善的、惡的、清淨的種子,不論是粗的或是微細的,全都會在阿賴耶識裡面儲存下來。
留下的種子,時時刻刻會因為外緣的刺激就發芽出來,唯識稱為現行熏種子,種子起現行,這兩者同時進行。即是說我們現在講什麼話、做什麼事、想什麼觀念等等這就是現行,現行一直在熏種子。好像茶杯、容器,你裝什麼東西就會有什麼樣的味道,這個叫熏,所以平常我們都一直在熏。在現行熏種子的當下,種子又生起現行,因為這種子透過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接觸外境,第六意識思惟事情,想事情時就會把阿賴耶識裡的種子呈現出來,讓它發芽、生起苗、生起小棵樹。
換言之,我們一方面現行熏種子,另一方面種子起現行,也就是所做、所言、所思,都影響著內心,而內心也影響著我們的所做、所言、所思。我們現在的行為、語言、思想,都受到過去這些種子的影響,而我們現在的所作所為、所思、所言,又影響我們的內心,這就是交互的影響,這就讓我們生起不斷的煩惱痛苦。
第三節:死亡的粗分解過程
在臨終的時候,五官先壞掉,緊接著前五識、第六意識不起作用,第七、第八識結合在一起,離開肉體;這個時候再說明一下死亡的過程。除了五官、五識壞掉以外,緊接著有所謂五大的分解。五大就是指我們的肉體或是我們的心,即是所謂的地大、水大、火大、風大還有空大,最後是識大。
首先是地大的分解,地大是指我們的骨頭、肌肉這些固體,這些堅固的性質開始消失,因此我們站不住,坐不住,躺著也痛苦,此時臨終者會覺得全身無力,無法支撐,這時會看到霧茫茫的一片。
緊接著就是水大分解,這是指我們的唾液、大小便失禁,血液循環不能夠順暢,有水分的部份不能夠正常的流動,這時臨終者會意識到如沙漠中的陽燄、水氣蒸發一般。
水大分解完了就是火大分解,火大就是指體溫,體溫慢慢下降,臨終者會感到寒冷,蓋了厚重的棉被都還覺得冷,那就是火大壞了,最後體溫消失,全身冰冷。如果體溫是從頂輪開始逐漸往下消失的話,這代表著最後消失的是下半身,這樣往生的去處就很不好;但如果是從腳底先消失,最後頭頂還有體溫在,也就是上半身體溫最後消失的話,那代表著往上生,就會往生善道。
根據西藏密教的說法,我們的業力、習氣在生前會集中在心輪這裡,換言之,西藏的密法認為阿賴耶識是位於心輪,與心臟同等位置的地方。這表示,當體溫由頂輪先消失,到最後腳底消失,這樣就往生到不好的地方;如果是腳底先消失,頂輪最後,就可以往生善道。但我們的業力(阿賴耶識)就儲藏在心輪處。
火大在分解、消失的時候,臨終者會看到如螢火蟲般閃爍的景象。火大分解完就是風大消失,風大就是呼吸,也就是說呼吸越來越不順暢,吸氣吸不進來,呼氣卻是很短,一下子就去了,所以最後一口氣很短,[噗!]一聲呼出去,呼出去如果再吸不進來,人就斷氣,醫學上就判斷是死亡了。但是以佛教的理論來講,這時還沒有真正死亡,因為還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