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欄

生死解脫在心

生死解脫在心
鄭振煌
2009/07/11
人的存在,有身和心二個方面,所以人的生計、生活、生存和生死,就有身和心二個方面。心是指揮身的主人,身是接受心的命令的僕人,心的重要性遠大於身。
身體免不了生老病死的變化,任誰也控制不了。飲食、運動、睡眠只能改善生老病死的品質,卻不能究竟解決生死的問題。
佛陀發現:雖然我們控制不了身體,不能讓身體不死,卻可以控制心,讓心不生(分別),就可以不死。心的不生不死,就是生死解脫或涅槃寂靜。
這是佛陀對人類的最大貢獻,也為生死解脫提供可靠的不二法門。
身體的存活靠飲食、運動、睡眠等因素。當這些因素出了問題,身體就會生病;當這些因素完全不和合,或身體不能遂行這些因素時,身體就會死亡。
身體由眼、耳、鼻、舌、手腳、五臟六腑、皮膚、骨頭、肌肉、血液、毛髮等所組成;更微細的說,是由細胞所組成。所以身體的死亡,就是這些元素的死亡或分解;身體的生,就是這些元素的成長或合作。
生命是由身和心所組成的,所以生命的開始和結束,除了身的部份之外,還有心。簡言之,人的死亡,就是身和心的分解;人的生,就是身和心的再生。
心是能量的來源,而能量是不滅的,只是能量的表現方式改變而已。如此說來,所謂死亡只是身體死亡,或是心指揮不了身體動作,心只好離開身體,另外尋找新的身體。心找到新的身體時,就是生。
眾生的心層次不一,有些人因為對心訓練,心就比較穩定、清明、睿智和慈悲,所以能夠預知死亡的來臨,死時也能夠安詳自在,並且能夠隨心所欲找到新的身體,大慈大悲的菩薩更是為有情眾生而生,而活,而死。反之,有些人因為未曾對心訓練,心就起伏不定、昏闇、愚昧和煩惱,所以不知死之將至,死時痛苦不安,並且被業力習氣所轉而迷迷糊糊找到新的身體。前者曰聖賢,後者稱凡夫。聖賢因證悟無為法(空性智慧)的程度不同,而有佛、菩薩、辟支佛、阿羅漢的差別;凡夫因無明業力的輕重,而有無色界四空天、色界四禪天、欲界六道的苦樂不同。
這是非常公平、合理、科學的生命法則。眾生的一切,完全由自己造作的身語意三業所決定,決非由鬼神或其他外力所操縱。正因為是[自作自受],眾生才有可能做自己的主人,解脫自在;如果還要仰人鼻息或依賴鬼神等外力,怎能掙脫無明業力的束縛呢?
掙脫了無明業力的束縛,就能夠生死自在,隨心所欲而不踰矩。
如何掙脫無明業力的束縛?從心下手。但在對心訓練以前,心力是薄弱的,很容易受到身的影響,所以修行要從身的訓練開始,這就是戒。
戒主要是在訓練行為和語言,持戒清淨,行為和語言就清淨,有利於心的安定。這種外爍的力量,經常抵不過內分泌的生理變化,以及內心深處的無明習氣,因此需要特別的安心法門,這就是修定。
修定的方法有很多,但原理是相通的:把心專注在一個不會讓心散亂的對象上。練習久了,心自然就很容易安靜下來。心一定,就會變得清明,觀察現象就能完整而徹底,見到人生宇宙的真相,這就是智慧。
智慧就是了知一切事物都是緣起性空的,所以不會落到有邊或空邊等偏執,從此不再執著任何事物或現象,包括生死在內,都是緣起緣滅、空無自性、如夢幻泡影的,心境清明覺照,感受到眾生的苦難,油然而生[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]的大菩提心,並且付諸行動。菩薩事業圓滿了,就是成佛。
成佛之道說難是難,說易是易,端在有心或無心。發心修行,在心地上用功,馴服妄念,覺性自起。不論出家在家,理路是一樣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