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欄

雨後春筍

雨後春筍
鄭振煌
2009/04/12
華人重孝道,講求慎終追遠,祭拜祖先便是最具體的行動表現,在世界各民族當中,把歷代祖先的姓名和生卒年月日寫上牌位,早晚上香,並在重要節氣祭拜的風俗確實少見。古人落葉歸根,死後入土為安,所以歷代都有掃墓的日子,雖然日期不一,但大約都在清明前後,因為清明正是寒盡春來,萬物復甦之時,正可表示對祖先的崇敬。一九三五年,國民政府明定清明節為民族掃墓節,更凸顯了清明掃墓的重要意義。
四月在台灣和中國江南正值梅子成熟季節,一下起雨來,幾天甚至整個月不停,煞是惱人。唐朝杜牧的<清明>描寫得最生動:[清明時節雨紛紛,路上行人欲斷魂;借問酒家何處有,牧童遙指杏花村。]多日陰雨會令人憂鬱,但詩人不知借酒澆愁愁更愁,也許寫詩之前要先忘我入境吧!在這時候掃墓,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。久違的族人乘此機會,齊手修整祖先墳場而後祭拜,也有聯絡情誼的功能。
杏花村,位於安徽貴池城秀山門外,距九華山五十四公里,與蓬萊仙洞、黃山、廬山等地同為九華山周邊的旅遊景點。九華山大規模建築寺宇,是地藏菩薩顯聖度眾的道場,是地藏信仰的中心,香煙繚繞,經年不絕,所以有[佛國仙城]之美譽。杏花村因杜牧的詩而成為江南名村、遊覽勝境,有[杏花自古豔池陽,美酒名花十里香]的美譽。
我們幾個佛友利用清明節的空暇,前往台北縣三峽鎮的維鬘禪林,一方面規畫七月初的[兒童樂活學佛營]並做現場勘察,一方面舒解身心壓力,其中最令大家難忘的是採收竹筍。
竹筍如何採收?視筍類而定。桂竹筍細而長,腳一踢就斷了;春天的孟宗竹筍粗壯,踢不斷,必須用刀割;冬天的孟宗竹筍長得慢,埋在地裏,要憑經驗測知何處有筍子,然後挖土掘出,往往忙了老半天還找不到筍子。
城裏人喜歡吃筍子,清脆爽口,但挖過筍子的幾乎沒有,有人甚至不知道筍子是長在地面或地下。因此,大家如劉姥姥進大觀園,在竹叢裏鑚來鑚去,驚叫聲連連,或踢腳或挖土,或以手握筍尖搖動,或以刀切筍根,心裏的踏實感,非局外人所能臆測。
筍子收割完,剝筍殼又是一門大學問。最省事的方法是從上至下在筍殼上劃一刀,然後一手握住筍根,另一手很容易就可以剝掉筍殼。還有自力救濟的方法,就是手握筍根,用力把筍尖往地上挫開花,再用手抓住筍殼由上往下一拉,整支筍殼就裂開了,可痛快得很!
筍子洗乾淨後,既可沾沙拉吃,清脆甜美,也可煮竹筍湯,或拌其他菜一起炒,或醃製成筍乾,都是人間美味。
松竹梅合稱歲寒三友,[松]表示長青不老,[竹]有君子風範,[梅]則為堅忍不拔,含有操守不踰、自我惕厲的意思。宋朝蘇東坡說:[無肉令人瘦,無竹令人俗,無眠令人肥。]竹子有節,代表君子高風亮節;竹子歲寒不凋,代表君子[威武不能屈,富貴不能淫,貧賤不能移];竹子外圓內空,挺拔直入雲霄,代表君子和光同塵,處事不阿,傲岸偉立;竹葉可包粽子,竹竿可當扁擔或籬笆,竹筍可吃,竹根可保護水土,全身皆有妙用,代表君子行住坐臥身語意皆在教化眾生。
東漢末年,政治紊亂,民生困苦,文人無力救世,紛紛隱名避世,談玄說理,最有名的是竹林七賢,雖嫌消極,但他們訪求清淨超然的道家境界,探究[無]的玄學,以自由言論解放東漢經學的桎梏士人心靈,無心插柳柳成蔭,奠肇魏晉六朝以老莊思想接納佛教的主因。
佛法甘露遍灑如春雨綿綿,眾生齊發菩提心如雨後春筍。佛陀在世時,摩揭陀國的竹林精舍,與舍衛城之祇園精舍並稱為佛教最早的二大精舍。竹林精舍由迦蘭陀長者奉獻竹林,由頻婆娑羅王建造伽藍而成。祇園精舍則由給孤獨長者獻地,衹陀太子獻樹而成。這是在家佛子護持三寶的典範,傳為千古美談,正因為他們四人的清淨發心,如來得以在這二大精舍說法開化,導凡拯俗,而有三寶的久住人間。學佛人在享受竹筍之餘,不能忘記這段殊勝姻緣。
我們在語默動靜中,要[息滅貪瞋癡,勤修戒定慧],才能與道相應。《大智度論》說:[是心從無始世界來,常曲不端,得正心行處,心則端直;譬如蛇行常曲,入竹筒中則直。]比喻禪修者入定,其心自然端直。
唐朝香嚴智閑往依溈山靈祐禪師,靈祐知道他是法器,想激發他,有一天對他說:[吾不問汝平生學解及經卷冊子上記得者,汝未出胞胎未辨東西時,本分事試道一句來!吾要記汝。]香嚴智閑回答好幾次,都不契機,又回堂遍檢所集諸方語句,找不到答案,於是盡燒之,泣辭溈山而去。到達南陽,看到南陽慧忠國師遺蹟,就憩止下來。一日,他在山中芟除草木,以瓦礫擊竹作聲。俄失笑間,廓然省悟。我們碰觸竹子發出聲響時,應該像香嚴禪師一般開悟才對。
南宋高宗年間,汝州葉縣歸省禪師[後遊南方,參見汝州(首山)省念禪師,師見來,豎起竹篦子云:[不得喚作竹篦子,喚作竹篦子即觸,不喚作竹篦子即背,喚作什麼?]師近前,掣得擲向階下云:[在什麼處?]念云:[瞎!]師言下大悟。]背觸皆非,有言無言亦錯,當離此二面,方能見到自在之轉處。看來竹子用處無窮,可食可用之外,還可令人立地開悟。
以後看到竹子,吃竹筍,當有個會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