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欄

清淨的布施

清淨的布施
鄭振煌
2009/01/08
在家人的修行應該不同於出家人。
出家人修行從守戒開始,而後止定,最後觀慧,達到涅槃寂靜的目標。
在家人幾乎是不可能完全守戒清淨的,譬如最基本的五戒,第一條不殺生戒就很難或甚至不可能做到了。古時候印度和現在南傳佛教的很多比丘食必托缽,不可耕田或下廚,生活資具仰賴在家人,並且有[淨人]協助,勉強還可以不殺生,只要屬於三淨肉就可以接受供養食用。但在人家必須工作,包括種田、下廚、燒開水、整理環境、行醫、駕車、保國衛民等,怎能不殺生呢?雖然我們可以阿Q 的說:[我沒有殺生的念頭,我不是為自己而殺。]可是無相、無念的境界,豈是初學者可及的?
因此,佛陀教導在家人修行從布施開始,而後才持戒。為什麼?《解深密經》說:[能為後後引發依故。謂諸菩薩若於身財無所顧悋,便能受持清淨禁戒。]
但布施若少了智慧,雖然可以獲得人天福報,難免有[大象披瓔珞]、[富貴學道難]的後患。這就是[一切布施中,以法布施為最上]的道理。法布施就是知識、真理的布施,唯有法布施才能究竟解決問題,財布施只能暫時解決問題,常常產生反作用,引來更多的問題。西元七世紀,禪宗五祖弘忍大師的警語:[自性若迷,福何可救?]難道還不夠清楚嗎?
可惜自古以來,眾生只知盲目的財布施,連梁武帝都以[一生造寺度僧,布施設齋]沾沾自喜。達摩祖師直斥:[實無功德。]為什麼?
六祖惠能大師解釋說:[武帝心邪,不知正法,造寺度僧,布施設齋,名為求福,不可將福便為功德。功德在法身中,不在修福。]師又曰:[見性是功,平等是德。念念無滯,常見本性,真實妙用,名為功德。內心謙下是功,外行於禮是德。自性建立萬法是功,心體離念是德。不離自性是功,應用無染是德。若覓功德法身,但依此作,是真功德。若修功德之人,心即不輕,常行普敬。心常輕人,吾我不斷,即自無功;自性虛妄不實,即自無德。為吾我自大,常輕一切故。善知識!念念無間是功,心行平直是德。自修性是功,自修身是德。善知識!功德須自性內見,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。是以福德與功德別。]
六祖所說的是法布施、心地功夫、真功德。如果能夠以清淨心行布施,就是《金剛經》所說的:[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行於布施。所謂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。]以三輪體空的智慧行無相、無住、無念布施,其功德無量無邊,同時具足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等波羅蜜,成就無上正等正覺。
在家人隨時隨地都可以布施,對親友、同事、路人、一切眾生、宇宙萬物發出慈悲喜捨四無量心,那怕是微笑、舉手投足、行住坐臥都是在清淨布施。家裡、職場、任何所到之處都是道場,關鍵點是清淨的用心,所謂[無所住而生其心]。
把一切情境都[轉為道用],成佛就不難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