演講

從死亡談生命

從死亡談生命
鄭振煌
2010/09/19

 
先感謝周理事長、王副理事長及薛董事長三位前輩的厚愛,請我來跟諸位大德談談這個主題──從死亡談生命。在座有很多人看過《西藏生死書》,也聽過很多專家學者的演講,相信對[生命]已有深刻的認識。
先請教各位,有沒有死過?如果從來沒死過,怎麼會有[生]這個事實呢?難道大家都是永生的嗎?生的現象一直存在,我們一直在[生]嗎?
生從何來,死往何去?自有人類以來,這個問題就一直困擾著每一個眾生。眾生不停地探索,而又無法了解的,正是這個生死問題。科技愈來愈發達,物理、物質世界為人類所認知的領域也愈遼闊;但還是不能明白生死之間,到底存在著什麼關係?許許多多哲學大師、宗教家追根究柢討論的,都是生命問題。若是我們只了解外在的事相,而不了解生命問題及生命意義,那麼人生就沒多大意義了。
探討生死學、探討死亡,是自古即有的事實。孔老夫子說:[未知生,焉知死!]許多人解釋為不曉得生,何必了解死呢?也有些專家解讀為[如果對生命不了解,又怎能知道死亡呢?]想要認識死亡,必先了解生命,透過對生命的種種了解,來認識死亡。
 

死者澌也,人之離也
希臘哲學家,歐洲哲學家也一直在探討死亡。我們再把觀點拉回到中國,漢朝時的許慎,在《說文解字》中,對[死]所下的定義,已道出了生死的真象。[死者澌也,人之離也。]古人所認知的[人],應該是主體才對,因為只有主體才會說[我離開家了]。我們到旅館去投宿,過幾天總要離開,而離的那一個一定是主體。在中國人的觀念裡,所謂的生命、生死,其實是有一個主體跟一個客體,主體與客體相結合的話,就是生;一旦分離,就是死。
埃及人認為死亡是靈魂暫時離開的現象,總有一天,靈魂還會再回來,因此出現了木乃伊。他們的王公貴族,想盡辦法保存肉體,做成不會腐敗的木乃伊。臺灣原住民也有同樣的想法,把死亡看成是身體與靈魂暫時離開,有一天要迎靈,招請靈魂回來。儒家則認為人死為鬼,好人會升天成神,回來保護國家與民族。
我們再來看看其他的宗教,對於生命的看法也一樣,總認為有一個主體一個客體,只是主客之間的關係、主是什麼面目、客是什麼面目的了解層次不同而已。我是研究佛學的,所以只能從佛學的觀點,來向諸位做個報告。
 

推動生死之輪的力量是什麼
生死像一個不停轉動的輪子,生命之輪即是動態,至於死後是否呈現動態,在此暫且不提。[生]一定是動態,我們的生命從投胎開始,受精卵在媽媽肚子裡慢慢成長,然後出生、長大,一直到老、病、死。生老病死這樣的過程,永遠在動中,而動的後面,必然有股力量,推動生命之輪。根據牛頓[運動定律],動者恒動,靜者恒靜,生命之輪既然在動,那麼,到底是什麼力量在推動呢?這就是哲學家所探討的課題,也是宗教家想要解決的謎。
看這個問題,大致可分二種看法,一是,力量來自上帝、造物主。除了佛教之外,幾乎所有的宗教,都認為如此,認為萬事萬物都離不開主宰,由上到下,有直線式的命令關係。另一種說法,則說明主動、推動生命之輪的力量,是偶然之間產生的,不見得有一個造物主在推動,於是,形成了一種機械論。這好像現代醫師的看法,一個人生命開始於卵子與精子的結合,然後再由物質推動生命之輪。
簡單來講,這二種見解就是有一個超人類主宰力量的常見,與物質在某一情況下產生推動生命的力量,物質壞了,推動力就消失的斷見。常見與斷見都是佛學上的術語,常是恒常、永遠的意思;斷則是滅絕之意,人一死,什麼都結束,都斷絕了。
如果真能夠一死百了,什麼事都解決,那太好辦啦!世間有太多苦惱的人,統統自殺,事情不就完了嗎?但是,大家都知道自殺死亡並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,就像《說文解字》裡所說的,[死]者人之離也,總有再回來的一天。
推動生命之輪的力量,到底是什麼呢?是體內有個不變的靈魂?身外有主宰的力量?或只是物質結合所產生的能量?佛法有另外的詮釋,那就是[業力],用[業]這個名詞來形容推動生命之輪的力量。暫且不論佛教這種觀點的好壞、對錯,只是告訴諸位,佛法上的解釋。
 

三業——身口意
什麼是業?有幾種類別?佛法上講得很清楚,有身、口、意三種業。很多人一聽到[業],就認為是迷信,是想藉著因果業報來恐嚇一般人,要大家多做好事。在此先不談宗教層面,談談身口意三業真的可以推動生命之輪嗎?身業指的是什麼呢?我打你一巴掌,除非你是個八風吹不動的修行人,否則生命之輪一定被這一巴掌推動了。諸位都是在工商企業界有成就的人,都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穫的道理,勤奮的人,成功的機會遠比守株待兔者大多了。身業確確實實在推動生命,從小到大,從生到死,我們都被自己的造作與行為所影響,身業有推動生死的力量,已經是非常明顯的事實。不要說一個巴掌,就算只是一個微笑,大家看了也高興,董事長板起面孔,底下的員工可要小心啦!所以,身業推動生命之輪的力量實在很大。
再來看口業,隨便講一句罵人的話,對方一定不高興,口業不是在推動生命嗎?相反地,讚美、善意、鼓勵的話,就把聽的對方推上一個比較愉悅的感覺裡。不同的言語,會把人推往不一樣的方向去。
佛教講五戒十善時,為什麼都離不開身口意三業呢?因為佛教了解三業正是推動生命之輪的力量。接下來看意業,我們的意志、觀念會決定行為與言語。觀念正確且積極樂觀的人,工作時勤奮賣力,生命力充滿向善向上的好能源;而一個意志消沈凡事悲觀的人,人生一定是黯淡無光。所以,佛教的業力論,其實是相當科學的看法。
身、口、意三業都會形成一種習慣性,大家習慣性的手勢、動作、口味、口頭禪、想法、觀念及意識形態等等,都離不開身、口、意。三業推動了我們的生命,修行人最注意的是三業的清淨,如果不清淨的話,永遠在輪迴當中,即使三業都是善業,還是會輪迴,只是轉世到天道或富貴人家。若是造了很多惡業,那就要下地獄或轉入餓鬼道、畜生道去了。三業清淨即表示[業]不再構成力量,不會推動生命之輪,進入寂靜涅槃。換句話說,心達到完全解脫的大自在,像輪子自由地轉動,想到那裡就到那裡。

 

火和木頭的譬喻
佛家用了很多譬喻,來看待生命、死亡,其中有個火與木頭的比喻,非常貼切地說明了生與死的關係。肉體好比是一根木頭,點上火,再加上空氣等助緣,就會慢慢燃燒,等木頭燒完了,有如肉體不能再用,敗壞了。四面八方都有木頭,前一根木頭燃盡的火苗,被一股風東吹西吹,又吹到另一根木頭上燃燒起來。好比人死後,被業風吹動,吹到人道、天道或是畜生道、地獄道去,這是很合乎科學的說法。
能吹動火苗的力量,正是業風。為什麼火苗會被吹到某一根木頭上呢?必然有其因緣,於是我們出生在人道,不是美國人,不是非洲人,而是中國人,其中必有道理。火苗吹到另一根木頭上,就是第二期生命的開始,等到第二期生命結束了,又有業風來吹,到相關的眾生道去投胎。即使是出生人道,也有男女之分、非洲人美洲人之別;同一個家庭出生,就算雙胞胎、三胞胎,每個人的習氣和命運也不會都一樣。
同樣生而為人,習氣、智慧、遭遇的差異何來呢?佛法上解釋是每個人業力不同,所以才出現了面貌、家境、習氣……種種的差異。佛家把業分為共業與別業,我們都出生在人道,就是一種共業,黃種人有黃種人的共業,其中臺灣人又有臺灣人的共業。畜生有畜生的共業,阿修羅有阿修羅的共業。共業之間,又有別業存在,兄弟姊妹來自相同的父母,同樣的基因和照顧,為什麼命運不同呢?完全是別業的緣故。
問題出現了,如果業風不吹的話,這根木頭灰燼的火苗,怎麼能到另一根木頭上呢?這會形成什麼現象呢?一個解脫者、證悟者、成佛者,已經沒有了業風,那麼這些人會到那裡去呢?
從佛家觀點來講,火苗仍然存在,但是沒有業風,不會被吹到東西南北、上上下下,他們有維持獨立自主的能力,而這正是開悟者與凡夫不同之處。我們凡夫身口意的造作,形成一股力量,把我們推往某處去,成就者沒有善惡業,只有清淨業,三業是否清淨,就是修行的關鍵所在,《金剛經》裡所說的[應無所住而生其心],講的也是清淨業。
 

什麼是三輪體空
我們時常聽到的[三輪體空],講的是沒有主體、客體與媒介物。好比我拿一樣東西給你,我是主體,你是客體,東西則是媒介物。修行的程度到了幫助一個人、做一件利益眾生的事,都能三輪體空的話,業就清淨了,不再產生業力,從此我們就能自由,完全做自己的主人;反之,會永遠受業力所推動,不斷地輪迴。
[八風吹不動],形容一個人不受得失、苦樂、稱譏、譭譽所影響,保持著平常心。我們這些修行不好的人,別說是八風,半風就可以吹得東倒西歪,一聽到好話滿心高興,聽到難聽的批判,痛苦難過在所難免。為什麼這些風如此厲害?關鍵在於修行上是否真正下過功夫。
三輪體空,業就清淨,一旦業已清淨,死亡之後等於是木頭燒燼,火苗仍在,並沒有被吹到那裡,而是想到那裡都可以。因此,覺悟解脫的人並非變到那裡去,成了佛、修成道其實都一樣,照樣吃飯睡覺,也會生、老、病、死,跟一般人沒兩樣。但是,解脫者沒有業力,他看得很清楚,不會因外來的讚美、侮辱、傷害而心動搖,能夠做自己的主人。能自主的人,才是真正快樂的人。
我們在工商企業界裡,壓力很大,不過諸位非常聰明,而且很有善根,都曉得來探討生命,參加修行。修行的功能就在於怎麼去化解壓力。壓力愈大,我們腦子會愈昏沈,塞滿了種種情緒反應,連思考、做決策都成了問題。必須把腦子空出來,才能擁有清明、自主的能力。
暫且不提那些能獨立自主的開悟解脫者他們的境界,我們這些凡夫為什麼生命結束後,被業風一吹,又可以吹到另一根木頭上呢?那麼,第一根木頭的火,跟第二根木頭的火是否相同呢?跟第三根又如何呢?如果說都是相同,答案是錯的;說不一樣,也不對,顯然,火一直在變化之中。這種變化,稱為相續流轉。
火能夠一直燃燒下去,有很多的因緣,要有火苗、有木頭、有氧氣等。火不斷地燃燒,相續流轉,第二根木頭的火跟第一根當然不一樣,但也不能說完全不相同,因為第二根木頭的火是來自第一根的,而第三根木頭的火是從第二根來的,它們有其相同處,也有不同之處,可以說不一不異。
火從第一根木頭到第二根,是怎麼相續流轉呢?怎麼可能達到那種情況呢?在此必須稍微說明一下佛教的心理學。生命譬喻為木頭在燃燒,因此生命的現象要有火苗、氧氣、木頭等因素,佛教不講單一因能夠成立單一果,所以認為人的生命體,要分幾部分來講。
第一,用[色]來代表肉體,佛家對身體部分的描述,跟現代醫學大同小異。古時也有解剖學,也會觀察,將人體分為頭、手、腳、五臟六腑等等,只是賦與的名稱跟現代人不一樣而已。第二種分類稱之為[心],對心的分析,是佛法最殊勝的地方。第三,是不屬於身體也不屬於心的部分,叫做色心不相應行法。
[色]——身體的部分被譬喻為木頭,而火苗,就是所謂的[心]。修行是修心,心在那裡呢?從前的人認為在心臟,現代人說是在大腦,佛家卻認為兩者皆非。那麼,心到底在那裡呢?在身體內、身體外、還是內外之間呢?
 

心王與心所
我在佛法上已鑽研多年,所以要用些佛教的專有名詞,來幫助諸位了解心在何處。佛教的唯識學裡講到五十一種心所,八種心王,心所是心王的情緒反應,它的動作與功能有五十一種。我們看看這種分析法比現代心理學所做的分析還要詳細多了,有那一門心理學能像佛家一樣,把人類情緒反應分析得這麼細膩?
大家都曉得,人一生出後就有以自我為中心的[我]的觀念,[我執]的作用很強烈。我們看小嬰兒,總是東抓西抓,想要擁有什麼,根本沒人教他,他怎麼會呢?機械論者說這是一種求生的本能,如果此一說法成立,那為什麼沒有求死的本能呢?小嬰兒不經過學習,就知道想去擁有,而且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為出發點。究竟是受到什麼力量影響呢?
我們來分析主宰生命的心王,當心王與肉體相結合時,稱之為生;心王與肉體分離的情況,叫做死。一般人都貪生怕死,因為生好像擁有,死卻是失去什麼似的,其實真的得到或真的少掉什麼嗎?
佛家認為世間的一切,不可能從無到有,也不會一因產生一果。以小孩子玩積木來做比喻,手中的積木可以堆成房子、汽車、樹木等等,堆來堆去,受到因緣的影響,形狀不斷地改變,因此,所謂的生、死,都是人類智慧不夠,只從某個角度來看的說法。
 

生亦死 死亦生
一個生命體的出現,一定有很多原因、條件,看到新生命體的出現,固然稱為生,但對構成條件來講,叫做死。因為很多因緣,我們大家在這裡見面,使得講座的現象產生,等到九點多鐘諸位離開之後,就稱為死了。生、死都是假名,了解這一點,才會明白佛家所說不生不死的意義。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生就是死,死就是生,死是生的開始,而生是死的延續。生死不二,由於我們不了解生死的面目,才會貪生怕死,才會痛苦煩惱。
財富、地位、名望、子女……,要離開世間時,這些都讓我們依依不捨、放不下,連國父都說[革命尚未成功,同志仍須努力]。幾乎每個人總是有些遺憾,有些心願未了,能夠坐脫立亡,能夠像邱吉爾一樣瀟洒,說[酒店關門,我就走]的人有幾個呢?坐脫是坐下來往生,立亡是站著就走,時間一到就bye bye,了無遺憾,生死自如,只有偉大的修行人才能有此境界。
我們來看看為什麼能坐脫立亡,生命之間連續的力量又是什麼?當然是那根火苗,火苗裡蘊藏力量。火苗是動的,心也不固定在那裡。請大家看下面這張圖表,用這張圖,才能解釋生命現象。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現行熏種子
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
種子起現行

前五識、第六識、第七識、第八識
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是接觸外界、感受、領納的五官,根塵接觸之後產生的意識作用,稱為前五識。眼有眼識,佛法講得非常仔細,能視而見也要有好幾個條件——眼球正常、光線、適當空間、看的意念……,看一樣東西就須要這麼多條件。即使眼睛沒有毛病,看到的也未必真實,我們說太陽光是白色,但用儀器一分析,原來是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顏色所組成。顏色難道是真的嗎?也是假的。提醒大家,親眼所見的不一定真實。
我經常開玩笑,說鬥牛士手中拿的紅布,其實不是耍牛,而是耍觀眾。牛有色盲,拿塊紅布,跟拿塊白布、黑布都是一樣,對人卻不一樣。如果是塊黑布、灰布,觀眾的情緒能激動起來嗎?黃色、藍色也不行,只有拿塊紅布效果最好。
我們的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接觸到外界時,產生看到、聽到、嗅到、嚐到、觸到種種作用,這前五識起了作用,就傳給第六識,到了第六識才起了別,能認識看到什麼、聽到什麼。看到的是大或小、黃或藍、方或圓……,將前五識送來的資料,進一步鑑定,加以價值判斷的,正是第六識的功能。
植物人沒有第六識作用,所以只是看、聽,但沒有價值判斷及思辨作用,無法表達出來。第六意識再把資料往我們深處輸送,進入第七意識。前五識是我看到、聽到、嗅到、嚐到、觸到,第六識是了別,看到大小方圓、聽到車聲麥克風聲……,等到送達第七意識,就起了分別,這個我喜歡,那個我討厭,這東西我想多要一點……以及種種情緒反應、我執等等,統統是第七識的作用。
第七識與前六識都不一樣,它還加上一個[我]的色彩,因此每個人都建立了自己的個性、意識型態及看法。輸入的資料又送到第八識,第八識的作用稱為種子,像種子一樣,含藏著一個生命體所有的特徵。只要放在適當的因緣下,種子就會發芽,土壤、陽光、水、肥料等這些條件具足的話,自然會萌芽。如果放在水泥地、桌子上,放一百天也沒有用。道理很簡單,種子就是基因、染色體,含藏身口意所有一切造作的特性,統統收藏起來,等待因緣,等待條件具足,因此,我們有二個方向:
一個往上的方向,另一是往下的方向。我們一天到晚不斷地在看、聽、聞、思考……這些都會產生影響力。牛頓力學的第二定律,說明作用力出去了,一定會有相等的反作用力回來,這代表什麼呢?當我們起心動念、一句話、一個行為、希望別人好、對別人有愛心,慈善的念頭一出去,一定有相對的力量。而力量好壞的關鍵,在於身口意三業的性質是好是壞。善業,會有相等善的力量回來;反之,惡業也必然有同樣的反作用力回來。
我們一天到晚領受外力,然後把作用力輸送到第八識,像種子一樣含藏起來。等到再次碰到相同境界,聽到相同聲音,就會到記憶體裡去尋找。過去已經輸入了許多資訊,當下經驗會去找類似經驗,作出反應。為什麼人總是那麼容易疲倦,原因是我們一天到晚,上上下下,忙得沒有休息。真正的休息是所謂的一念不起,念頭清淨,常保清明,而不是五蘊一直上上下下忙個不停。
 

現行熏種子 種子起現行
種子是由熏習產生的,熏習是指能夠長出現行(現在的行為)的熏發成用,現行熏種子,種子起現行,身口意所有的造作,都在熏種子。茶葉蛋煮久了,鍋子就有香味;放著臭東西,容器也會變臭。所以,佛家叫修行人千萬要小心,起心動念,身口意的造作,不論大小,不管是否有人看見,都不容疏忽,每一個現行都在熏種子。即使是在無人荒島上,都要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,念頭不能有任何傷害性,否則會先傷害到自己。
想想看,對別人發脾氣,罵人的聲音還沒出去,心裡已經先動氣,細胞不知死了多少,是不是自己先受害?不要說語言、動作,只要一個[那個人很討厭]的念頭,就會傷害到他人了。
植物學家做過這種實驗,種兩盆相同的花,每天固定時間用一樣的水分、肥料來照顧花。但是,對待第一盆花很溫柔,[你好嗎?][我很喜歡你!]輕聲細語地呵護著。對第二盆花表示厭惡,[真討厭!][浪費時間照顧你!]一個月之後,花的成長明顯的不一樣。第一盆欣欣向榮,第二盆卻枯萎了。
只是心念,就能改變事實。心愈靜、愈專注的人,心念的力量也愈大。種子起現行,種子等待相合的因緣,足夠的陽光、空氣、水,就會發芽。了解這種情形後,難怪修行人會謹言慎行,好好照顧意念,宛如堅守城池的士兵,不敢稍有馬虎。
大家來看下面這張表格,就可以了解八識到底具備什麼性質:
[恒]表示永遠存在,永遠作用;而[審]是指審查、鑑定、檢別。佛家說前五識不恒亦不審,沒有經常作用,也沒有審慮作用。睡覺時沒作用,生病時某些意識也不起作用,死亡時前六識統統不管用,都是不恒的。有時候,即使眼睛在看,往往視而不見,可見眼識也不是經常在作用。
 

眼見皆非真
有時候,五識會做出錯誤的認知和反應。如果依照醫學家、化學家或物理學家分析的話,我們對世間的認知,統統是錯誤的。不要說顏色、大小,當一樣東西的影像進入眼角膜,就是倒過來的,看到的東西其實是反的,何況還會受到眼睛曲線及光線的影響。若是用藍色玻璃紙遮住光線,看到的世界一片藍,到底藍色世界是真?還是不遮玻璃紙的才是真?
兩者皆不真,一定要說真的話,也只是個別真,而非普遍的真實。佛家講所有的一切都是因緣所生,因此在藍色的因緣下,看到東西是藍色,也沒有什麼不對。如果因緣條件改變,當然會有所不同,所以,因緣所構成的一切,即稱之為[空]。
什麼是[空]?很多人把空解釋為[沒有],彷彿空乃一片死寂。其實[空]很活潑,分分秒秒都在改變,並呈現出不一樣的風貌;[空]也代表很多條件的出現,然後依條件改變,而有新的狀況。
我們前五識沒有[審]的力量,不恒不審,第六識審而不恒,前五識輸入資料時,第六識會審查大小、顏色、形狀、質枓……根據過去的認知加以詮釋,但它不恒。第七識亦恒亦審,永遠存在,入胎時就一直存在到死,自我觀念、割捨不下屬於我的東西、我的財富、地位、名聲……永遠離不開第七識作用。死之後,許多亡者託夢給家人,都是因為有個[我]在作用。接著,神識又開始去投胎,要找一個依靠,才會安心。
第八識恒而不審,實在有趣,第八識像個大傻瓜大好人,不會選擇,當然也不會把惡念拒在門外,只讓好的進來,它不審,所以沒有揀擇的能力。不管是好是壞、是大是小,只要有個業,所造成的業就落入八識田裡,含藏起來,使得第八識時刻在產生質變。為什麼佛家講神識作用,而不講有個不變的靈魂,因為一般人都認為靈魂不滅,而這個第八識會改變,是恒而不審的。恒就是跨越生死永遠存在,活著時它存在,死亡時也存在,然後帶到下一期生命去。佛家有一句話[先來後去做主翁],指的正是第八意識。
當一個生命體出現時,第八識最先來,往生時它最後才離開。[做主翁],因為是種子,所以含藏一切業力,一切影子作用。可惜的是它沒有電腦程式來抉擇,對我有利的才收藏起來,否則每個人都會活得很快樂,都可以當聖賢。
現在,我們都知道了所有身口意的造作,全貯存在種子裡,等待時節因緣起現行。種子起現行,現行熏種子,不斷地作用下去,而修行的重點,就是不要讓現行去熏種子,也不要讓種子有發芽起現行的機會,這樣就不難修行了。
第一,不讓身口意去熏種子,就是《金剛經》所說的[應無所住而生其心],以及[三輪體空]的那種清淨業,完全從自性流露出來,沒有任何條件、任何理由的造作。第二,不讓種子萌芽,隔離一些壞的因緣、痛苦的因緣,因為我們都不喜歡煩惱、痛苦、壓力,所以必須避開某些因緣。
再來看看什麼是生命?終極意義來說,生命是不生不死的,但就人類而言,當然是有生有死。其實生死如一,生死不二才是生命真相,不必貪生怕死,有時死亡反而是件好事。如果活著當大富翁、當總統……春風得意可能還不錯;若是命運坎坷、生活痛苦、病魔纏身……什麼都不好,何不早死早投胎,十個月後又是個可愛的小嬰兒。
 

生死是身心的相續流轉
雖說生命的終極意義是不生不死,但我們現在不談那種最高層次的境界,及解脫者的看法,先從凡夫角度來看生死。凡夫有生有死,有是一種存在、一種現象,英文稱之為becoming,很生動、很巧妙地表達出佛家的生死觀念。becoming一直在變動,不會停止不動,就像我們也不停地起心動念。念頭、妄想一個接一個,肉體新細胞一個接一個,現象一個接一個……生命是身心的相續流轉,所以生命是不一不異的。
生命一直在改變中,不斷地有其他條件在影響生命之輪,這正是[空性]。[空性]是無窮盡的有,跟一般人所理解的[空]正好相反。佛家的死,並不是從有到無的消滅,或整個毀滅,而是一個becoming,另外一個現象的存在,一個新生命的開始。
貴會前次請一位教授,來講從多次元角度看生命,就是一種不同的生命層次,所以死並不是一種毀滅,而是另一種生命的呈現,另一度空間的生命現象。所謂生有,就是第八識受到業風吹動,本身含藏的許多種子,就匯集起來,有的拉你到畜生道,有的拉你到人道;有的拉你到中國,有的拉你至美國,看個人共業、別業的力量而定。
業力牽引你到某個地區、某個家庭,那就是身心的結合。精子、卵子就是身,這是物質部分,《大寶積經》詳細地描述了一個人從受精卵、胚胎開始,一直到出生,跟現代醫學所了解的情況非常相似。七天為一周期,一階段一階段成長,都有記載,可見古時修行人對生命現象的了解有多深。
第八識是先來後去,當它看到一對有因緣的父母時,神識就在受精卵產生時進去。但也有人不在那時投生,那一剎那只有物質的發展,並沒有生命的力量。
 

業力使得人窮通壽夭
出生後,有人早夭、有人長壽。虛雲老和尚活到一二○歲,他既淡泊名利又生活簡單,出家後就過午不食,也不見得營養不良。老和尚是個真正懂得放下,他很少蓋道場,即使蓋好了,也會送人。二次世界大戰時,國府主席林森先生請他到四川做法會,圓滿後送了許多骨董當禮物,他轉手就送給別人。徒弟問道:[為什麼那麼不領情,主席送的珍貴好禮,竟然隨便送人!]老和尚說:[留在身邊是煩惱,會擔心骨董壞掉、被偷,反而吃不下睡不好。]心無所著的一心修行,才能活到一百多歲。
有人卻英年早逝,為什麼呢?原來每個人都有命根。比如說,我現在拿起一塊石頭,看力量有多大,就可以丟多遠;事實不然,石頭離手之後,還會受到風向、牆壁等其他條件所影響,投的遠近不全靠力道。不過,至少有個命根(力道),這命根是第八識,力道是好是壞,是強是弱,就決定了下一世壽命的長短。
今生今世種種遭遇、境況,都是受到前世業力的影響,這就是為什麼算命會準的原因。什麼時候出生、做誰的子女、取什麼名字,都受到業力所影響,但佛教不是宿命論,不是說你前世如何,這輩子必然如此,因為業力跟另外某種力量在互相對抗。
這種力量,稱為智慧。智慧來自教育,父母的教導、自身的體驗、反省能力等等。影響業力最重要的關鍵是有沒有修行,修行能增長智慧,雖然過去的業力驅使我們往那個方向走,一旦開始修行,在面臨抉擇時,該做的會去做,不該做的就停止,這樣也就改變了命運。智慧所產生的意志力,跟業力互相作用,互相影響,決定我們的命運。
 

臨命終時 五大毀壞
死亡,又是怎麼回事呢?佛家講人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空五大所組成。地大,指堅固性;水大,指濕性;火大,指溫度;風大,指流動性;空大,指空間。人之將亡,首先是地大銷毀,年紀大了,鈣質流失,得了骨質疏鬆症,臨終時骨頭更是整個裂開,非常痛苦。沒修行的人會受痛楚影響,有修行的人說走就走。
水大敗壞時,好像洪水氾濫、大浪起伏一樣,帶給我們很大的衝擊。而火大即將消失,宛如火山爆發,體溫忽高忽低,痛苦萬分。緊接著就是風大,風大壞時非常恐怖,我們的血液、大小便、唾液統統有流動性,突然之間,一下子凝結起來,一動也不動了。呼吸也不順暢,最後只一口氣出去,再也進不來,風大失調,人就死了。
肉體部分開始壞起,就是一般所說的外分解。接下來是內分解,微細的意識作用、神經作用等也跟著壞掉。眼耳鼻舌身,然後掌管記憶的第六識也敗壞,親朋好友來了根本認不得,統統霧煞煞。臨終的情況就是如此,這個壞那個壞,全部忘光光。
西藏醫學談到人體內有八萬四千條脈,第八識將離開肉體時,會在體內衝來衝去。佛家有種說法,看第八識是從那個部位離開,往生者就往那個方向去投胎;神識從頭頂出去的,就往生天道、淨土;從膝蓋跑出去的,會進入畜生道;從腳底下出去的,就進了地獄道。
怎麼判斷神識從那裡出去呢?現在醫學認為脈博停止、心臟、呼吸停止、心理現象停止,就宣告死亡。但佛家講的三個重因素是壽、煖、識,壽煖識消失即代表死亡,煖是體溫,從三七‧六度一直降到冰冷,身體的那個部位最後冰冷,就是他神識離開的地方。諸位有親友過世時,千萬不要跑過去東摸摸西摸摸,這樣反而會打擾到對方。 
什麼叫[中有](中陰身)
種子識離開肉體的那一剎那,就是所謂的[死有],然後再進入[中有](中陰身)。有關中有的描述很多,瀕死經驗者也提到接近死亡的剎那,會對生命做全景式的回顧,重新記憶起前輩子所有身、口、意一切的造作,像錄影帶倒帶一樣,映出來給自己看,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,種種景象都會出現。因為第八識所含藏的種子,會投射出前世所造作的種種,種子起現行,統統顯現出來。
看到種種景象後,接著是看到光,有藍色光、黃色光……,黃光代表地大、白光是水大、紅光代表火大、綠光是風大、藍光是空大,到最後會有每個人本具的佛性光,清淨的白光。如果在這個過程中被嚇到,就會被風所吹,趕快又去投生;要是看到白色自性光顯現,能把握機會溶入其中,你就開悟了。否則,七天一週期,進入二七、三七……,在三七之前,記住前世的情事,因此亡者往往會在三七之前回來託夢,過了三七,開始產生下一世的意生身,淡忘前世之事。
根據第八識種子,產生下輩子的模樣,如果下一世有一八○公分高,意生身就有九十公分;總之,就是二分之一的形狀。當然,我們是看不到這些的,因為他們是另一度空間的生命現象。而意生身之間,彼此可以意識到對方存在,另外有些陰陽眼通靈的人,也能看到。這是很合理的說明,比如說薛董、王總從事證券業,你們的空間我就進不來,完全陌生,沒辦法溝通。同樣的,周理事長的工作,我也完全外行。每個人從事的行業不同,就是不同的空間,空間與空間相隔遙遠。
生死,並不是我們出生時才是生,而離開時便是死,當下就在生死之中,都在改變,都是在剎那相續流轉,沒有片刻停止過,沒有片刻離開空性。我們跟空性形影不離,一直活在空性中,因為空性,才有生命,而相對的,我們的生命也說明了什麼叫[空性]。
很簡單的介紹到這裡,謝謝各位。
 

周理事長映廷女士結語
今天非常感謝鄭老師,詳細地闡釋了生死之間的關係,我發覺聽了老師一席話之後,好像開悟了,感覺死了一次,又活過一次。
剛才所講生死之間有些現象,可以用我的教學經驗稍微做個解釋。我跟學生做催眠時,從這一世到另外一世,他們會感覺到時光隧道,有個很強的力量在牽引著,茫茫然快速地飄著,他們知道自己已經死了,到另一個境界時,另一世又出現了……。
我們前生前世所碰到的困難,或者身體上種種病痛都會存留在第八意識裡,所以今生有時會莫名其妙的痛,某些事莫名其妙的不順……,其實都是第八識的顯現。在我的課程裡,發覺到學生確實有很多問題,在身心問題上,如果他們能了解到什麼是生、什麼是死時,某些[念]自然可了掉,了掉的過程當中,身心也跟著慢慢恢復健康。
換句話說,不再讓種子去熏習,慢慢地就這不痛那不痛了,身心自然輕安,這種例子很多。我從小就一身病痛,但現在大家看看,我不像是個有病痛的人吧!端看你怎麼去轉種子,佛法並非宿命論,要了解生命,了解怎麼去突破。生命並不是現在才有的,它是一個循環,如果在循環裡,很清楚每個當下,如何跳脫,而不要生有、本有、死有、再中有,不斷地輪迴。事實上,生命的真相就是如此,當我們了解時,每個人都可以開悟的。鄭老師,你說對不對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