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欄

華嚴法界觀與環保

華嚴法界觀與環保
鄭振煌
2008/10/16
摘要:
環保已成當今人類最迫切的課題。環保從心靈淨化下手,才是釜底抽薪的解決策略。華嚴法界觀,視萬法唯一真法界,法法平等,互攝互入,相即相融,是推動環保的無上妙藥。
本文分七段。
  1. 第一段<緒言:環保從心做起>,強調心是主,心靈清淨才能推動環保。而華嚴四法界觀則是淨化心靈的不二法門。
  2. 第二段<事法界觀>,說明萬事萬物歷然共存,各有因緣相用。
  3. 第三段<理法界觀>,說明萬事萬物共通於唯一真法界。
  4. 第四段<理事無礙法界觀>,說明事待理成,理事融通無礙。
  5. 第五段<事事無礙法界觀>,說明事事融通於唯一真法界。
  6. 第六段<戒定慧的環保觀>,說明四法界觀的前行是戒定慧三學,戒定慧清淨則環保成矣。
  7. 第七段<結語:心境則國土境>,引用經論,證成環保從淨心開始。 關鍵詞:環保、華嚴法界觀。
 
一、 緒言:環保從心做起
二十世紀創造了人類有史以來最耀眼的科技成就,固然帶給人類方便舒適的物質生活,卻幾乎耗盡地球有限的資源,也破壞了整個世界環境。二十一世紀伊始,人類所面臨的挑戰更甚往日,其中之ㄧ是環保。
自從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登高一呼之後,環保已然變成最熱門的話題,各種對策紛紛出籠,但都偏重於物質或技術層面,治標不治本,不能究竟解決問題。
古有名訓:[由儉入奢易,由奢入儉難。]已開發國家人民養成奢華習慣,要求他們反璞歸真,比登天還難。
[三界唯心造,萬法唯識現。]心是生命和宇宙之主,環保若不從心的改造做起,無異緣木求魚。
心的改造有三個步驟:防心、定心、觀心。限於篇幅,本文僅從華嚴法界觀談環保。
華嚴宗由初祖帝心杜順(557~640)所立,經二祖雲華智儼(602-667)、三祖賢首法藏(643-712)、四祖清涼澄觀(738-839)至五祖圭峰宗密(780-841)而大放異彩,與天台宗相互輝映成為中國佛教中教觀雙美的二大宗派。
所謂法界觀,是指悟入華嚴本經所說法界真理(以[一真法界]總賅萬有)的觀法,為華嚴宗初祖杜順所立。杜順提出法界三觀: (一)真空觀:(1)會色歸空觀,(2)明空即色觀,(3)空色無礙觀,(4)泯絕無寄觀。(二)理事無礙觀:(1)理遍於事門,(2)事遍於理門,(3)依理成事門,(4)事能顯理門,(5)以理奪事門,(6)事能隱理門,(7)真理即事門,(8)事法即理門,(9)真理非事門,(10)事法非理門。(三)周遍含容觀:(1)理如事門,(2)事如理門,(3)事含理事門,(4)通局無礙門,(5)廣狹無礙門,(6)遍容無礙門,(7)攝入無礙門,(8)交涉無礙門,(9)相在無礙門,(10)普融無礙門。
若於法界三觀之前,先作事法界觀以為基礎,則成為四法界觀,而真空觀相當於四法界觀中之理法界觀,理事無礙觀相當於理事無礙法界觀,周遍含容觀相當於事事無礙法界觀。
 

二、 事法界觀
觀眾生色、心等法,一一差別,各有分齊;為其後三觀之所依。華嚴宗三祖法藏之《華嚴經旨歸》撮萬法為教義、理事、境智、行位、因果、依正、體用、人法、逆順、應感等十對。
環境為眾生生存之所依,如山川草木、空氣、水等萬物各各不同。即使在同一類中,又可分科目等細類。樹與草不同,而樹之中,有的是喬木,有的是灌木。喬木之中,又有松、柏、檜等不同。松之中,又可在繼續分類下去。
萬物之不同,在於因緣之不同。彼此之間,有的是因果關係,有的是逆順關係。譬如,種子為樹苗、樹根、樹幹、樹枝、樹葉、花、果之因,只要有土壤、水分、肥料、陽光等助緣和合,就可出現各種相應的果。因緣和合就是順的關係,因緣不和合就是逆的關係。
萬物都是鎖鏈的關係,其中一個環節斷了,萬物就出現混亂衝突。人是萬物鎖鏈的一環,依於環境而存在。環境破壞失衡了,必然,威脅到人類的生存。
 

三、 理法界觀
觀眾生色、心一切諸法原無實性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空與色無礙,而泯絕無寄。雖有差別,而同一體性。此體非虛妄念慮(真)、非形礙色相(空)。
萬法的共同體性,稱為一真法界。一,即無二;真,即不妄。交徹融攝,故稱法界。即是諸佛平等法身,從本以來不生不滅,非空非有,離名離相,無內無外,惟一真實,不可思議。
譬如,水、河水、湖水、海水、茶水、冰、水蒸氣、雲、雨等現象雖有不同,但只是不同的緣(溫度、處所、濃淡等)與同一體性的因(二分氫與一分氧的和合物)和合所成。由此類推,萬事萬物各有其同一體性,事象不同,基因卻相同。
萬事萬物雖各有其類別的體性,但總攝一切類別來說,又有同一體性,此融攝萬法的體性稱為一真法界。一真法界,般若中觀稱為緣起、性空、假名、中道;法相唯識稱為圓成實性、勝義無自性、真如性;天台、華嚴等稱為諸佛法身、佛性;禪宗稱為自性、心性。
譬如,人、山、水、草、木等萬物,各有其推之無盡的體性,但總攝而言,不管是有情或無情、有為或無為法、有或空,現象雖各有不同,體性卻無別。此一體性,離名字語言概念等分別,假名一真法界。
因此,人依於環境中的萬事萬物而存在,卻與萬事萬物同一真法界,平等無二。環境受到破壞,就是人受到破壞。環境被毀滅,就是人被毀滅。
 

四、 理事無礙法界觀
觀理由事顯,事攬理成,差別之事法與平等之理性炳然而存,兩者相遍、相成、相害、相即、相非、互融無礙,平等即差別,差別即平等。
[果仗因生,事待理成,有依空立]是萬事萬物生住異滅的法則。從果可以看到因,從事可以看到理,從有可以看到空;反之亦然。事和理可說一,也可說異,從某個角度來看是事,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又是理。事和理並行而不悖,事中有理,理中有事。
以人來說,有國籍、家族、鄉黨、性別、膚色、高矮、美醜、福報等等的不同。為什麼不同?那是因為個人的無明、業緣不同,感得不同的男女為父母。但不管哪種人,相和用雖不同,那是緣不同的關係,他們都有共通的人性。
人依於環境中的空氣、陽光、水、食物等萬物而存在。以水為例,水加進茶葉就是茶水,加進咖啡粉就是咖啡,加進其他食物就是菜湯;水若降溫至攝氏零度就稱為冰,加溫至攝氏一百度就稱為水蒸氣,水蒸氣浮至天空稱為雲,雲層積厚降下來稱為雨,雨落在湖中稱為湖水,落在河中稱為河水,滲入地裏稱為地下水。水、茶水、咖啡、菜湯、冰、水蒸氣、雲、雨、湖水、河水、地下水等,各有它們不同的相和用,那是因為緣不同,它們同一體性:濕性、二分的氫和一分的氧。
環境的好或壞是事,造成環境好或壞的法則是理。影響環境好或壞的因緣固然很多,其中一項不容忽視的因素是人。人的知識、欲望、意志力都比其他生命強大得多,因而對環境的影響就遠大於其他生命。人對環境的強大影響力來自心,是心在指揮人的語言和行為,進而影響到環境。人心好,環境就好;人心壞,環境就壞。
從環境可以看到人心的好壞,希望環境好,就要從改善人心開始。
 

五、 事事無礙法界觀
觀事事物物其相不壞,稱性融通,大小相融、一多相即,重重無盡,遍攝無礙而交參自在。
不同的人類各有其相和用,如果大家以著相的心來互動,必起衝突。反之,如果大家以共通的人性來互動,必然和諧平安。
水有不同的相和用,如果人類喜好某種水的相和用,而厭惡其他的水相和用,必然會破壞到各種水相的平衡和諧,使水受到污染破獲。反之,如果人類通達各種水相的共通濕性,不起分別,水就可永續的健康存在。
推而廣之,人和水的相和用不同,那是緣不同所使然,它們都是同一真法界。如果人類自大,以為萬事萬物都可予取予求,都是供人所使用所享受,環境必受破壞。反之,如果人類體悟與萬事萬物同一真法界,尊重萬物,惜福感恩,視萬事萬物如己身,必可令環境得到妥善的保護。
人不斷的生死輪迴,萬事萬物也不斷的生滅輪轉。人與萬事萬物可以互攝互融,永遠和諧的共存,形成生命共同體。民主的精神在此,環保的不二法門也在此。
 

六、 戒定慧的環保觀
華嚴法界觀是全面性、整體性、尊重性的視野。四法界觀旨在契入人類與萬事萬物的共相:一真法界。有了一真法界的認知,就可與萬事萬物共生共存共榮。
但在從事任何觀察研究之前,必須讓心歸零,如此才能如實觀、如實知、如實見、如實證。如實就是如其實相,不增它不減它,不愛它不憎它,不扭曲它不忽視它。
讓心歸零的不二法門就是戒定慧。
戒的精神是少欲知足、尊重萬物。戒清淨則環境不會受到破壞,心也可安定下來。
定的精神是專注一趣,等持等至,不浮不沉,不疑不無記。心清淨則環境不會受到肆虐,心也可觀照萬物。
慧的精神是如真,了知萬事萬物都是一真法界。慧清淨則環境會受到保護、培育,心也可行四法界觀,任運自在,解脫無礙。
戒定慧具足,則環境會變得越來越優質。
 

七、 結語:心淨則國土淨
《顯揚聖教論》云:[心染眾生染,心淨眾生淨。]眾生泛指眾生滅的萬事萬物。
《維摩詰所說經.佛國品》云:[如是,寶積!菩薩隨其直心,則能發行;隨其發行,則得深心;隨其深心,則意調伏;隨意調伏,則如說行;隨如說行,則能迴向;隨其迴向,則有方便;隨其方便,則成就眾生;隨成就眾生,則佛土淨;隨佛土淨,則說法淨;隨說法淨,則智慧淨;隨智慧淨,則其心淨;隨其心淨,則一切功德淨。是故寶積!若菩薩欲得淨土,當淨其心;隨其心淨,則佛土淨。]明言環保必須從淨心開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