惜福感恩-我的節約之道
鄭振煌
2010/06/10
朋友常說我是苦行僧,甚至譏笑我是小氣鬼,說苦行僧是過分抬舉,說小氣有點言重,其實我是很節儉的人。[一粥一飯恆念物力唯艱,半絲半縷常思來處不易]。2010/06/10
我出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終戰那一年的臺灣農村,百物匱乏,再加上長輩勤儉持家,自然養成刻苦耐勞的精神。在讀初中之前,連布鞋都沒穿過,甭論皮鞋、書包、零嘴之類;高中三年,一雙軍訓課必穿的皮鞋,穿得空前絕後,讀大學之前,沒看過一場電影,沒花過一毛零錢,沒打過一通電話。當預官一年,每月關餉一千二百元,退伍還存有一萬多元,當就職前的生活費。
諸如此類的光榮紀錄,別人視為天方夜談或苦不堪言,我卻甘之如飴,彷彿家常便飯,因為我深知節約之道。
我早睡早起,充分利用陽光做光源,隨手關燈,絕不浪費能源。洗手洗臉的水,用來沖馬桶、澆花。一張衛生紙撕成好幾張,再正反面用,擦過後又用來抹拭牆角的灰塵。撕下的日曆,可以用來包菜渣果皮。
飲食方面,我喝白開水,絕不買飲料。吃當令蔬果,絕不耍闊買高檔貨。吃素多年,身心輕安,又可不造殺業。陽春麵配青菜豆腐,無味精,少油少糖少鹽,菜根香勝過山珍海味。除非應酬,否則不上餐廳,寧可自己下麵條騙騙肚子。能生吃就不熟食,能水燙就不炒煮炸。一切食物只有在接觸味蕾時有味道,一進入食道,什麼都一樣,只要注意衛生營養、定時定量就可以。
衣著方面,能打赤腳的場合絕不穿鞋,能穿布鞋的場合絕不穿皮鞋。襪子破了可以補,補得不能再補了才丟,若只剩下一支,可以留下來配著不同花色穿,正是 e 世代耍酷。衣褲當然穿個二、三十年也不會破,除非體型改變才整理好送去資源回收。休閒服比正式服好,不穿西裝最輕鬆,衣物破了,可以當抹布擦桌椅,抹布擦得變成條狀,還可以用來擦地板。
居住方面,裝潢力求簡單樸素實用整潔,以書櫃代替酒櫃,以圖書代替擺飾品。親友淘汰的家具,最有古早味。多餘的物品犯不著用昂貴的房子去供奉,送給有緣人最有功德。
交通方面,一個小時以內走路可到的地點,提早出門,絕不搭公車;可以搭公車的,絕不搭計程車;儘量搭捷運,下車後可以免費搭公車;搭公車或捷運之前,先瞭解那裏是分段點或票價增加站。
教育方面,完全靠自修,不補習,不請家教,不買參考書。看書報,圖書館多的是。讀語文,從第一個字背到最後一個字,聽聽廣播的英語節目,自問自答練習英語會話,看或聽到英文就翻譯中文,看或聽到中文就翻譯成英文,自己就是最好的老師。
娛樂方面,讀書能與古今中外的聖賢談心,是無上的享受。假日爬山,帶著書、茶水、乾糧就可打發一整天;或與道友同行,徜徉大自然間,以天為幕,以地為席,結跏趺坐,冥想內觀,參禪問難,無異靈山法會再現。
如此簡樸生活,就可以省下不少錢,捐給慈善機構,或做獎學金,或濟助災難貧困,同樣對經濟發展有貢獻。我珍惜物力,我感恩我所擁有的,但我不想被物欲所纏縛,我要做解脫自在的人,心簡單了,就很容易滿足,不要損福報,多為自己存些資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