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欄

環保的智慧

環保的智慧
鄭振煌
2008/05/29
大乘佛教徒以[成熟眾生,莊嚴國土]為修行要務。從環保的角度來看,[莊嚴國土]就是目前為避免世界浩劫而如火如荼推動的自然環保,[成熟眾生]就是俗稱的[心靈環保]。
心靈是世界的中心,因此談自然環保應談心靈環保,否則就是極端的唯物論,沒有找到問題的來源;但談環保也不能只談心靈環保而不談自然環保,否則就是極端的唯心論。
佛教的環保以心靈環保為基礎,外延為自然環保。
 

緣起性空的智慧
佛教不是無因論,也不是有因論中的唯心論、唯物論、心物合一論或任何一元論、二元論、多元論。
佛陀觀察人生宇宙的實相,發現萬事萬物都是[此有故彼有,此無故彼無;此生故彼生,此滅故彼滅]。[此]指的是因緣,[彼]指的是果報。這就是緣起的理論。以人生而言,過去所造作的思想、行為、語言就是因,外來的條件就是緣;現在的生命際遇就是果報。這種緣起理論稱為業感緣起。
緣起理論可以進一步深化為性空,緣起緣滅是就現象而言,性空是就本體而言。緣起性空說明了萬事萬物的最高真理。
人生真相的業感緣起理論,可以進一步深化為阿賴耶緣起、真如緣起、法界緣起等理論,由此而發展出慈悲心、菩提心。
緣起論是佛教不共其他宗教的智慧。佛教討論任何問題,都以智慧為本,不像其他宗教以信仰為本。談心靈環保或自然環保也不例外。
 

戒定慧是環保之本
戒定慧可以保護心靈和環境不受新的污染,也可以讓眾生不受舊有的心靈和環境污染所影響,慧更能淨化舊有的心靈和環境污染。
戒定慧三學都有不同的層次,慧的層次高於定,定的層次又高於戒,但慧要以定為基礎,定又以戒為基礎。因此,慧所能發揮的環保或其他功能遠高於定,定又遠高於戒,但從事環保或其他工作必須從戒做起,而後修定,最後是慧。
 

環保從戒開始
戒的梵文字是 sila,音譯為尸羅,意思是頭、清涼。持戒是一切修行之首,也能讓持戒者清涼,不生熱惱或其他染污。
戒可分別解脫戒、菩薩戒、密宗三昧耶戒等三類。
別解脫戒有在家五戒、八關齋戒和出家沙彌(尼)戒、式叉摩那戒、比丘(尼)戒等,重點在防範行為、語言的過失,不產生新的染污,不會有新的染污習氣薰習到阿賴耶識。同時在阿賴耶識中的舊有染污習氣起現行時,可以用戒的力量不造身語惡業。如此,阿賴耶識就會越來越清淨,達到心靈環保的目的。譬如,最基本的五戒包括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類似儒家的仁、義、禮、信、智等五常,其精神是在尊重、不傷害ㄧ切眾生,擴而大之,是在尊重、不傷害自然環境。所以,持守別解脫戒不僅可以做到心靈環保,也可以完成自然環保。又如比丘(尼)戒中規定比丘(尼)不可踐踏草地或攀折樹枝,更是最細緻的自然環保。
菩薩戒有三聚:攝律儀戒、攝善法戒、饒益眾生戒。菩薩戒的精神,消極的層面是諸惡莫作,積極的層面是眾善奉行、自淨其意、利益眾生,包括身語意三業,不僅不傷害眾生,讓眾生不生恐懼心,而有安樂喜悅,更可不破壞自然環境,而保育自然環境。譬如,攝律儀戒不傷害眾生和自然環境;攝善法戒是做一切善事,包括行十善、修禪定、保育自然界萬物;饒益眾生戒是安樂一切眾生,眾生不僅指有情眾生,還包括不斷生滅的一切萬事萬物。因此,菩薩戒是積極地保護眾生心靈和自然環境。
菩薩戒是直至成佛之前都要持守(成佛之後是毫不執著分別的善淨,沒有不守戒的分別),密宗三昧戒是金剛不壞的菩薩戒,要求比菩薩戒還嚴厲,更是不折不扣的心靈環保和自然環保。
 

定則善淨而不亂
一般人是散亂的,追逐聲色犬馬,恆受內心妄念和外境的影響,因而會說出不得當的話,或做出損人害己的事。所以,佛家在持戒清浄的基礎上,進一步修定,讓心永遠處於寧靜的狀態下,達到[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]的目標。
所謂修定,就是把心專注在一個清淨的目標上,才不會隨境散亂,迷失方向,並且看清事實真相,不做壞事,只做好事,不說壞話,只說好話,不起惡念,只起善念。如此,心靈就得到保護了,不會受到污染。
心定的話,就能看清善惡,知道我們是整個法界的一分子,我們是不可能遺世而獨立的,我們是依環境而生存的。因此,就不會破壞環境,轉而積極從事環保工作。
 

慧則趨吉避凶
在戒定的基礎上,可以發展真正的智慧。有智慧就可趨吉避凶,讓心永遠保持清明善良智慧,遠離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和邪見等煩惱,這是最究竟的心靈環保。同時,表現在外的是尊重大自然、愛護大自然、保育大自然。
智慧有很多層次,世俗智讓我們保持善良的心,抉擇何種自然環境最能讓我們生活得快樂安詳;勝義智讓我們息滅分別心,常保自在解脫。
譬如,最基本的勝義智是了知一切現象都是眾因緣和合而生、眾因緣和合而滅的。為了有安詳的心和美滿的生活,我們必須以善的身語意業從事環保工作,成熟眾生,莊嚴國土,這是至高無上的環保智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