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淨國土淨
主講者:鄭振煌
講於高雄元亨寺
2009/11/08
司儀:講於高雄元亨寺
2009/11/08
非常感謝在座的各位貴賓蒞臨現場。現在的社會,人與人之間互動頻繁,有親善和樂的一面,也有衝突、恐慌的情況。這些衝突、恐慌所呈現出來的亂象,多起源於人心惶惶,心裡無法湛然寧靜,身處煩囂的世界,如何保持一顆清淨純潔的心,才能夠悟出[心淨國土淨]呢?
今天特別邀請鄭振煌教授主講:[心淨國土淨]。
學經歷:
鄭振煌教授為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,長年於台灣及星馬等地主持佛學講座,指導禪修。曾經擔任淨心長老、了中長老、達賴喇嘛等高僧大德的即席口譯,慧炬出版社社長,慧炬雜誌發行人,中華慧炬佛學會副理事長、秘書長,中華民國宗教和平協進會祕書長等職。目前擔任中華維鬘學會理事長,出版有《西藏生死書》、《穿越生死》、《當修行者遇上大師》、《直指法身》、《達賴喇嘛在哈佛》、《達賴喇嘛談心經》、《佛使尊者》、《觀呼吸》、《菩提樹的心木》、《藏密度亡經》、《慧眼初開》、《武藝中的禪》等三十二部書及眾多小冊子、短文。
鄭振煌教授主講:
諸位在座的師父、居士、護法大德,今天非常高興,能再一次和大家共同相聚元亨寺,在這裡就想到我們敬愛的菩公上人的恩德。非常感謝老和尚和常住師父對我個人的愛護,以及所有菩薩的護持。今天是星期日,大家能撥開時間移駕來元亨寺共同探討佛法,非常感謝給我學習的機會。今天報告的題目說深也很深,這並非我個人的能力可以完全詮釋出來。不久前往生的老和尚,他是淨土宗的大師,一生提倡淨土法們,而我只不過是一位學習的學生,以我的能力來報告,是不夠的,希望各位師父、菩薩多多指教。
[心淨則國土淨]。首先我們先來了解[心]、[淨]和[國土]三者的意義。
心在佛法裡有四義,實際上有五義。[心]依梵文有五涵義,翻譯成中文卻只有[心]一個詞彙。以下就[心]之五譯作一說明:
一、梵語紇利陀耶(hrdāya),肉團心,亦即心臟,屬於物質的心;心臟維持我們生命的運轉,我們的心臟一旦停止跳動,生命立即終止。《般若波羅蜜多心經》的心,是hrdāya的翻譯。佛以二十二年時間說《般若經》,《金剛經》是《大般若經》的精華,而《心經》則是《金剛經》的濃縮版。
二、梵語質多(citta)的意譯,集起之義,屬精神作用。唯識學稱為第八阿賴耶識,我們可以透過念佛、坐禪修行,修正身口意三業,把無始以來薰習在第八識中的善惡業力給予淨化。
第三、梵語末那(manas)的意譯,為思量之義。唯識學中的第七末那識。由於受到過去業力的影響,執著第八識為我,因而以自己的立場和有限的知識、經驗,看外在的世界。我們必須透過戒定慧以減輕我執,也就是去除人執和法執。我們煩惱的生起,或心情不愉快,皆出自於我執的生起。如何除我執?勤修戒定慧,觀一切法自性空,並且多作布施,減輕自我的執著。去除了我執,就能站在對方的立場,以同理心待人處事,尊重對方。
第四,梵語毗若南(vijñāna)的意譯,指前六識,為了別之義。如眼見色,耳聞聲,進而心裡生起分別,這是我喜歡的,那是我厭惡的,種種不同感受隨之生起。這種有分別的智慧,並非般若的智慧。佛法中[清淨]的真意,指沒有分別心,眼見花,只是看見花,了解花,卻不起絲毫喜惡之意念。我們除了要瞭解外在山河大地的[有]之外,對於空性也要了解,所有的現象界都是緣起性空,由眾因緣所集的空性。由於我們的心受到過去業力污染的影響,因此遇境而起選擇性的分別,無明由此生起,變現我喜歡的或不喜愛的情緒,進而生起種種煩惱。學佛亦即把染污的分別心漸漸給予淨化。
五、梵語(tathatā)的意譯,漢譯為如來心、真如心,禪宗所說見性成佛。《六祖壇經.般若品》云:[前念迷,即凡夫;後念悟,即佛。]又云:[不悟,即佛是眾生;一念悟時,眾生是佛。故知萬法盡在自心。何不從自心中,頓見真如本性?]當下一念心迷是為眾生,悟了即是佛。又眾生之所以迷,心不清淨故。心如何不清淨?受第八識、第七識我執、第六分別意識之影響,以致心不清淨。心不淨則無智慧,對世間的萬象產生種種分別,人我之間遂產生各種的衝突與矛盾。
我們修行的目的,無非是要獲得清淨。清淨有二:即心淨和國土淨。國土是吾人生活的環境,我們都想要居住在莊嚴的地方,例如佛堂有莊嚴的佛像,莊嚴的花,插花布置等等。我們所居住的地球,生活環境日漸惡化,皆由心不清淨所造成。總的來說,心有以上五種梵語意義。
地有二種:土地和心地。我們生活在地球、土地和國土之上,心又形容為地,稱為心地。一、以心表地,取地之堅固性,它比水、火、風更為固定,這是形容眾生的執著性,好像山一般高、堅硬。我們學佛修行,主要是剷除我執高山。二、心似土地,地能生長萬物,而我們的快樂、煩惱,善惡行為,皆由心決定所有的善惡業。心善者,口出慈悲語,行為友善;心惡者,出言粗暴,表現不善的行為。因此心是生命的主人,也是國土的中心。
菩妙老和尚一生提倡淨土法門,這是佛教中最高法門,不管任何修行過程,其最終將導向淨土。淨土法門修學的目的:一則修內心的清淨,我們的心如土地般堅固、固執,又能生長萬物,從心地來長養慈悲,最後心亦得清淨;二則我們所說、所作都是為了眾生而行,這樣的修行就是大慈大悲,能夠慈愛一切眾生,保護生態環境,也就是國土淨。淨土法門的目的在使家庭圓滿和樂,社會安寧,國家清泰,世界和平。
淨土法門是佛教唯一法門,想要往生淨土,唯有從心開始作起,心淨則國土淨。佛教的[心淨國土淨],是很深奧的法門,有很多的理論基礎,以下略作說明。
一、唯心淨土
以唯識學角度來說,我們常以心觀察世間,《華嚴經》云:[心如工畫師,能畫諸世間;五蘊悉從生,無法而不造。]我們的心好像一位畫家,想畫什麼就畫什麼,畫山、畫水、畫花,隨心念畫出世間美好的萬象萬物。以清淨心作畫,呈現清淨相。若不淨心作畫,見世間都是不好的相,所現皆是醜陋貌。心地所顯現的善惡,皆源於我們受過去業力的影響。眾生對世間萬物的看法,不離於心。心是萬能的,我們以心看世間,心中的宇宙即隨意而變化。心清淨如明鏡,能照映世間萬物清楚無障礙。天台宗基於《法華經》十如是之說,提出[一念三千法界]的理論,一念心具足十法界的三千性相,從佛界乃至地獄界之依止皆出於這一念心。
二、己心彌陀
心清淨是佛,貪瞋癡重者是地獄三惡道眾生,心淨又有慈悲即菩薩界,出離心重者為阿羅漢,一念三千法界,這是唯心淨土,也是[心淨國土淨]的理論。所以不論是佛或淨土,皆非心外之法,皆唯心所變。
淨土有很多種,概分為二:心外淨土和唯心淨土。第一類型,心外實有淨土,或在此方或在他方,修此法門者主要希望死後往生於阿彌陀佛的淨土,蒙佛接引至極樂世界;另一種是唯心淨土,淨土在我們的心中,如唯識所說:[三界唯心造,萬法唯識現。]淨土或穢土,皆隨心變現。淨心現淨土,穢心現穢土。現在不論是禪修者或南傳佛教徒,他們對西方淨土皆心存很深的懷疑。
三、悟人自淨其心
《六祖壇經》是中國禪宗最重要的經典。現在以《六祖壇經》韋刺史向六祖大師請法,來說明[心淨國土淨]。韋刺史是一位虔誠的佛弟子,他向六祖請法:[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,願生西方。請和尚說,得生彼否?願為破疑。]韋刺史對於念佛能否往生西方,存有很大的疑惑,請求六祖為其開示淨土法門。六祖回答韋刺史說:[世尊佛在舍衛城中,說西方引化經文,分明去此不遠。若論相說,里數有十萬八千,即身中十惡八邪,便是說遠。說遠為其下根,說近為其上智。人有兩種,法無兩般。迷悟有殊,見有遲疾。迷人念佛求生於彼,悟人自淨其心。所以佛言隨其心淨即佛土淨。]
淨土法門說得非常清楚,我們平常要勤修信願行三資糧,臨命終時,若能執持佛號,一心不亂,心離身的當下,即刻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
西方究竟在哪裡?根據《阿彌陀經》記載:[從是西方,過十萬億佛土,有世界名曰極樂,其土有佛,號阿彌陀,今現在說法。]於此,六祖大師說:[若論相說,里數有十萬八千,即身中十惡八邪,便是說遠。]《六祖壇經》的經義大都從理來說,也就是從心談起。因此,從事相上講,佛土有十萬八千里之遠;以理來說,指有情眾生之[身中十惡八邪]。如何構成十萬八千之數呢?以理來說,因為我們的身心有十惡(殺生、偷盜、邪婬、妄語、兩舌、惡口、綺語、貪欲、瞋恚、癡愚等)八邪(邪見、邪思、邪語、邪業、邪命、邪方便、邪念、邪定等),所以有十萬八千;如果這個身心沒有十惡八邪,確確實實可以在剎那之間超越十萬億佛土,即刻到達極樂世界。十萬八千就是心中的十惡八邪,因為心中有十惡八邪,淨土就被障蔽;一旦心中的十惡八邪消除了,這念心光明,光明就是淨土。因為能行八正道,所以八邪自除;相反的,心念不正,以十惡為因,則招感八邪,所以招感外境亦邪,離淨土就有十萬億佛土之隔。
遠近之差別,專以上下根機而論。《六祖壇經》云:[說遠為其下根,說近為其上智。人有兩種,法無兩般。迷悟有殊,見有遲疾。迷人念佛求生於彼,悟人自淨其心。所以佛言:[隨其心淨即佛土淨。]]眾生的根機有上根、下根之別,因此佛陀開示淨土法門也是觀機施教,對鈍根的人講佛土,的確是很遙遠,因為他們聽了很多道理還是沒辦法契入淨土法門,於是佛說:[過十萬億佛土,有世界名曰極樂。]佛對上根利智者則說:[內外一如,心境一如,隨其心淨則國土淨。]雖然距離十萬億佛土,只要心淨,一剎那就能到達極樂世界。換句話說,我們的心清淨,佛土亦清淨。如前所說:眾生心如畫師,隨其意念畫種種色;我們的心清淨,畫出的佛國淨土也是清淨。以眾生的立場來看,心越清淨,所看的世界也越清淨,如果我們的心清淨,心也是慈悲的,以大慈大悲之心疼惜我們所生活的地球,疼惜大自然界所有的眾生,便不會去浪費和破壞地球環境,所以[心淨則佛土淨]。
四、如何使心清淨
六祖又為弟子說明如何使心清淨。六祖云:[世人自色身是城,眼耳鼻舌是門,外有五門,內有意門。心是地,性是王。王居心地上,性在王在,性去王無。性在身心存,性去身壞。佛向性中作,莫向身外求。自性迷即是眾生,自性覺即是佛。]我們的心如國王一般為指揮者,世人的色身五官好像是座城堡,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是這個城的外門,以心(意)作為指揮官。這念心經常由眼根、耳根、鼻根、舌根、身根向外境攀緣,所以是外門;意根是內門,因為意根在裡面想東想西、患得患失,或起善念、或起惡念,這就是意門。所以,必須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根清淨,外門、內門都清淨。佛性,從自己心中求,不向外尋找,自性若迷就是眾生,覺悟了自性就是佛。
什麼是觀音菩薩?慈悲就是觀音菩薩。六祖說:[慈悲即是觀音,喜捨名為勢至,能淨即釋迦,平直即彌陀。]慈悲心起的人,當下即是觀音菩薩;若見他人說善言、作善事,不起嫉妒心而隨喜、讚歎,即為大勢至菩薩。當我們求心外的觀音菩薩救護之際,觀音菩薩必然聞聲而救苦;若想求助心內的觀音菩薩,必須心存慈悲,有慈悲心的人,就是觀音菩薩。我們若求心外的菩薩,祂會聞聲救苦;若求心內的菩薩,我們自己就是菩薩,例如我們的身體健康,我們以自己的能力幫助別人。如果我們本身能力不足,不妨求心外的菩薩給予援助。眾生心內的佛菩薩,其實是指我們本具的自性三寶。
佛、菩薩有心內、心外二種。一、心外的佛菩薩:我們的師父或有能力的善知識皆是。當我們無明生起,煩惱起現行,不知如何是好時,可求助於師父加以釋疑,藉由外在善知識幫助指導解難。二、心內的佛菩薩:當我們自己有能力時,換我們作他人的善知識,幫助其他的眾生。
佛陀於二千五百多年前說了無數微妙無上法,流傳至今,使我們有因緣親聞佛法,修學佛法。除了佛陀之外,還有歷代的祖師大德,他們也是眾生身外的佛菩薩,代代相傳至今。我們要利用祖師大德們的教法秘方,把自己變成佛菩薩,運用智慧自利利他,使眾生得到人生快樂解脫的方法。這即是六祖所說的自性彌陀、自性佛陀。換言之,心行慈悲者當下即是觀音菩薩,行喜捨心即是大勢至菩薩,心淨者即為本師釋迦佛,心平等不歪曲者便是阿彌陀佛。以上是心淨即國土淨的意思。我們要把佛陀的教法流傳於後世,讓後世的人能像我們一般有福報修學佛陀的教法。我們如果今生未能往生極樂世界,仍然輪迴於娑婆世界,也希望來世有善因緣再親近三寶,更祈望能再聽聞佛法。
六祖說:[人我是須彌,貪欲是海水,煩惱是波浪,毒害是惡龍,虛妄是鬼神,塵勞是魚鱉。][人我是須彌],人我是指我們的執著分別心,我們的人我執好像是須彌山。五座須彌山從何而來?讚佛偈云:[白毫宛轉五須彌。]我們的執著好似須彌山,有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等五種煩惱心。又說:[貪欲是海水],讚佛偈云:[紺目澄清四大海。]我們的貪欲好像四大海的海水深又廣。[煩惱是波浪],波浪比喻煩惱,一波又一波不停迎面襲來不得平靜。[毒害是惡龍,虛妄是鬼神。]如果有害人之心,這種心念就是惡龍;[虛妄是鬼神],自己沒有德行卻顯示出有德行,自己沒有定力卻裝作很有定力,這就是虛妄,有這種心念就是與鬼神相應,因為鬼神的心是虛妄的。[塵勞是魚鱉],塵是塵境--色、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六塵境界,六根攀緣六塵,不但使身心感覺勞累,過度貪著甚至還會造作惡業,貪著塵境,就招感魚鱉的果報。
如何使心清淨?六祖說:[明心見性。]《六祖壇經》開宗明義:[何期自性本自清淨!]眾生的菩提自性本就清淨,佛性也是清淨,只是被煩惱心障蔽,使得佛性大海興起狂風大浪,光明隱蔽不能顯現佛性光輝。我們要返觀自性,使之回到自己的故鄉--佛性。
自性佛性如何顯現?當我們的煩惱心滅了,鏟除了貢高我慢山,除去我執心,佛性自然顯現。如果今生修行無法達到成佛目標,也期望未來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跟著阿彌陀佛學習修行。但我們不必等到來世,只要我們的自性顯現,迷心去除,開悟心顯現,即能夠探觸內心深處的自性,當下即生西方淨土,當下即是佛。
現在的人,很少能了解自己的自性、佛性。很多哲學家、心理學家所講的理論或心理學,只有專講情緒,不談眾生本具真如實性,這是很不幸的事。情緒是什麼?即我們的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等煩惱。我們要知道,所有的情緒皆來自於心,而心來自我們的自性、佛性。人類所有的學問、知識都不能解決生死煩惱的問題,唯有佛法能使我們出離生死。如果不了解心性、自性、佛性,心永遠向外奔馳,就永遠抓不到生命的根本。
佛法闡明人生宇宙的真理,我們一定要回到自性,它是生命的原點、零點、空性。當我們歸於零,屆時靈機一現,馬上證悟空性,便有能力作任何善事。我們作任何善事或事業,都要回歸心性,譬如畫家畫圖,以第六意識思維,此時以妄想紛飛下筆作畫,這是有限的。一旦回歸了自性,那時即能生出萬法。六祖說:[何期自性本自清淨,何期自性本不生滅,何期自性本自具足,何期自性本無動搖,何期自性能生萬法。]我們的自性本自清淨、本不生滅、本自具足、本無動搖、能生萬法。我們任何不能解決的事,都能經由自性來解決。曾經有一位學生,他學佛念佛之後,本身即有微妙的經驗,以前上班常常怨天尤人,事業不順遂,自從念佛打坐之後,脾氣變得溫和,人際關係也改善了,這些都是找到自己的自性,也就是回到自己的故鄉--清淨。這是自性清淨,國土也清淨,便能行持一切善事的原因。
在家人修持方法
第一引經:《六祖法寶壇經‧疑問品》
在家人如何修持呢?六祖為大眾開示[無相頌],只要依此頌修持,便是常常與佛同一處無有分別。頌曰:[心平何勞持戒?行直何用修禪?恩則孝養父母,義則上下相憐,讓則尊卑和睦,忍則眾惡無諠,若能鑽木出火,淤泥定生紅蓮。][心平何勞持戒],心平靜就是持戒,不會再起貪瞋癡等情緒;[行直何用修禪],行為慈悲、語言如法正直,何必坐禪;[恩則孝養父母],恩從孝養父母作起,學佛也是從此開始;[義則上下相憐],在上位者慈愛下位者,在下位者尊重上位者;[讓則尊卑和睦],尊位者與卑位者相互和睦;[忍則眾惡無諠],惡指惡言或惡人,對於這些惡因緣,內心不起波浪;[若能鑽木出火],火比喻智慧,我們精進用功念佛,便會生起智慧之火;[淤泥定生紅蓮],蓮花生長於淤泥,困境能讓生命昇華。六祖又說:[菩提只向心覓,何勞向外求玄?聽說依此修行,西方只在目前。]覺悟只靠向內尋找,依循此途徑而修行,西方就在目前(心裡)。
第二引經:《維摩詰經》--意淨則佛國淨
佛陀弟子中,智慧最高的舍利弗,內心思維著:[以意淨故得佛國淨,我世尊本為菩薩時,意豈不淨,而是佛國不淨若此?]舍利弗內心疑問:眾生生活的世間,也是世尊教化眾生的世界,而世尊的國土既高低不平,又污濁不清淨,難道是世尊過去生行菩薩道時,心不清淨而招來不清淨的裟婆世界嗎?佛陀是覺悟的聖者,了知眾生的心念,佛陀告訴舍利弗說:[我日月淨,不見色者,豈日月過耶?]對曰:[不也,非日月過。]佛言:[此舍利弗咎,在眾人無有智慧,不見如來佛國嚴淨,非如來咎。此舍利弗,我佛國淨,汝又未見。]這段經文中,佛陀問舍利弗,譬如一個眼盲人,看不見日月的光明,這不是日月的過失;而眾生不見如來的清淨佛國,也不是如來的過失,這是眾生沒有智慧眼能見佛陀的清淨國土。因為眾生心不清淨,所看的世界也不清淨。
佛陀為了讓舍利弗和其他的弟子了解這道理,[於是佛即以足指案地,此三千大千世界皆為震動,若干百千珍寶積嚴處處校飾,譬如眾寶羅列,淨好如來境界,無量嚴淨於是悉現。一切魔眾歎未曾有,而皆自見坐寶蓮華。]佛陀展現神通,以腳指頭按地,霎時三千大千世界皆為之震動,湧現千萬的七寶莊嚴此三千大千世界,當時與會大眾看見釋迦牟尼佛莊嚴殊勝的佛國淨土,內心讚歎不已,歡喜踴躍。同樣的道理,我們的眼睛,往往看不到他人的優點,常常只見他人的過失。當他人作錯事,我們看得清清楚楚,好像一張白紙滴了一滴墨水,大家都只有看到黑點,沒有人會注意黑點之外其他白色的地方。白紙的範圍是這麼大,大家偏偏只有見到黑點部分,這就是眾生的煩惱心,因為心不清淨,所以專門注意別人的缺點。佛陀的國土就像清淨的白紙,而眾生的眼睛卻只看到小部分的黑色,這是眾生心染污的緣故。
佛陀告訴舍利弗,這世間本是清淨的國土,之所以會變成不清淨,是由眾生心不清淨所變現。弟子又問:[佛陀為何不示現七寶莊嚴的清淨國土讓眾生看呢?]佛陀回答:[裟婆世界的眾生剛強難調,很難度化,優渥的環境,不容易修行,唯有知苦才會進一步用心學佛修行。]佛陀一方面告訴舍利弗,眾生心不淨,故所見的國土也不清淨;另一方面裟婆世界的眾生剛強難化,業障深重,我執亦重,唯有讓眾生受苦,受苦才知回頭學佛修行。以上是《維摩詰經》所說:[若人意清淨者,便自見諸佛佛國清淨。]
心如大地
[心為萬法之所依,平等含育,長養一切,故曰心地。悟明此心,則情與無情,元為一體;依正二報,本無自他。聖凡因果,一切如如。凡所差殊,皆隨心感變。所謂隨其心垢,則國土垢;隨其心淨,則國土淨也。]
[心為萬法之所依],心是一切萬法所依靠,好像我們依靠飲食,有了營養以資養色身,生命得以延長。同理,我們必須依靠心,延續生命。我們的心若離開肉體,生命將面臨結束。所以我們必須好好照顧這顆肉團心。這裡所談的心,是屬於精神層面。[心為萬法之所依,平等含育,長養一切,故曰心地。]心是萬法之所依,它平等含育、長養一切諸法,所以稱為心地。地,具堅固性,又能長養一切萬物,但是眾生業障重,我執重,難以改變,這就是眾生的習氣。俗話說:[江山易改,本性難移。]這裡的本性指眾生的習氣,它是與生俱來的習氣。不管是佛,或聖人,或凡夫、或阿羅漢、或菩薩、或三惡道眾生等十法界眾生,皆是由心變現,是心作佛,是心作菩薩。因此我們要照顧好這顆心。
對於[心淨國土淨],有很多的知識份子認為念佛或臨命終時念佛求生西方淨土,這皆是沒有智慧和水準的村夫愚婦所為。孰不知《六祖壇經》和《維摩詰經》明白的告訴我們:[心淨國土淨。]這些知識份子常質疑:西方在那裡?阿彌陀佛在那裡?若有,請拿出來給我們看。他們認為依據學術的考證,釋迦牟尼佛是確實存在過。他們經由考古學家對古文物的考證,從西元前第三世紀阿育王所建造石柱群,綜合佛陀出生、生長、初轉法輪、教化、涅槃等地區而下結論:釋迦牟尼佛確實存在世間。因此他們對於無法證實存在的佛國世界,抱持不相信的態度。
他們又誤解,若[心淨國土淨],又何必求生西方極樂世界?我們來看[心淨國土淨]和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有衝突嗎?其實二者並不衝突。[心淨國土淨]靠自力,靠自己的力量,從今生一口氣尚存去證悟,轉烏雲無明為智慧光明,轉煩惱為菩提,從此證入空性,這是我們生前即能證得的淨土。如何證入空性?從聽聞佛法,思維佛法,再參禪打坐,觀察我們的心是實有或是空性?便能證知心是空性,非是實有。
我們的心是虛幻不實,如《阿含經》之五蘊說:[色如聚沫,受如水泡,想如陽燄,行如芭蕉,識如幻事。][色如聚沫],我們的色身好像泡沫的聚會。[受如水泡],我們的感受好像水泡一般有形無實。[想如陽燄],想指我們的思想觀念,好比是行走沙漠之人,渴望喝水,錯認日光所照之地,出現了水源等美麗景色,但不久即消失,人的妄想亦然。[行如芭蕉],芭蕉是空心的,表示不實,人的喜怒哀樂亦然。[識如幻事],就如魔術師所變化出來的東西,並非真有其事,人的意識何嘗不如此?以上是《阿含經》以五蘊比喻世間的虛幻無常性,皆由心之妄想所幻化變現。
[心淨國土淨],意謂從今生把我們無始以來的業力淨化,當下即成佛,何必再往生西方世界?這是為了鼓勵我們精進修行。如果我們今生戒定慧無法圓滿,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創造了極樂世界,使希望至西方淨土修行的人,能夠前往極樂世界修行,這二者是互不衝突的。
如何說互不衝突?[心淨國土淨],專對有能力於今生成就佛果之人而說;而[西方極樂世界]的淨土法門,特對當生無法成佛的人開示。這好比是有能力走路的人,還需要他人的扶持嗎?因此[心淨國土淨]和[西方極樂世界]法門,並不衝突。我們如何選擇,依自己的能力而行,充分的了解自己,腳踏實地,常保清淨心,智慧開,無明煩惱消除,解脫自在,永保大慈大悲心,這即是[心淨國土淨]。因為心淨即表示我們已經在西方淨土,當下即是佛境,淨土在心,在自性中。
我們最清楚自己內心清不清淨。如是自忖:自己的過去生清楚否?世間的真相了解否?心自在否?遇逆境會被境界左右否?妄想紛至沓來否?如果有以上的情形,無法對你說[心淨國土淨],只能說[西方極樂世界]的淨土法門。我們了解自己的根性而選擇法門修行。佛陀開示這二個不同法門,主要關鍵在於我們眾生的根機、程度和境界迥然不同。佛說八萬四千法門,沒有優劣之分,完全依照眾生根機因緣來說修行法門。佛陀是大慈大悲的人,為憐憫眾生沉淪生死苦海,故說八萬四千法門來拔濟眾生到達解脫自在彼岸。
如果我們的善根福報薄,沒有能力,不防選擇[極樂世界]法門,到阿彌陀佛的佛國淨土修行。仰仗佛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。[心淨國土淨],完全是依賴自力,這是專對十地大菩薩所說法門,經由十信、十住、十行、十迴向、十地等四十階位,修到第十地之法雲地,方有資格說[心淨國土淨]。我們如果沒有能力,未達此境界,千萬不要徒託空言。
淨土,有不同層次。常寂光淨土,屬於唯心淨土。了解心境一如,境由心現起,了解自己的心性,即證入常寂光淨土;另外還有實報莊嚴土、方便有餘土、凡聖同居土等。
結論:實相無二,心境有別
[實相無二,心境有別。]真實相只有一個,緣起性空而證得實相。空即是有,有即是空;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。這就是最高實相--空有無二。但是心境有別,境由心造,眾生心層次不同,因此所顯現境界不一,染污心所見是染污的世界,清淨心所見是清淨世界,依眾生的根機程度而顯現差異。
往生西方須具備三大資糧--信、願、行。不只是往生西方淨土需要信願行,連[心淨國土淨]的自力法門也一樣。[西方極樂世界]淨土法門,需要自力與他力二種力量。我們要深信三寶的真理開示,我們要發大菩提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以此作為修行的標準。
念佛有四種方法:持名念佛、觀像念佛、觀想念佛、實相念佛。[心淨國土淨],屬於實相念佛;出聲念佛,是為持名念佛;《觀無量壽經》,即是觀像念佛;一般的禪修,便是觀想念佛。總而言之,念佛需以心而念,除了口念,心裡更要憶念阿彌陀佛。憶什麼呢?憶阿彌陀佛的大慈大悲,阿彌陀佛的莊嚴相,阿彌陀佛的智慧等等,把心繫於阿彌陀佛,使無明煩惱心無從生起,不論眼見、耳聞、口言皆是阿彌陀佛。一切諸佛皆是阿彌陀佛,念阿彌陀佛即是念一切諸佛。
阿彌陀,梵語Amita,無量之意。簡而言之,阿彌陀意為無量的慈悲,無量的智慧。十方世界諸佛無不具備無量慈悲、無量智慧;釋迦牟尼佛是阿彌陀佛,藥師佛也是阿彌陀佛,所有諸佛都是阿彌陀佛。西方極樂世界的阿彌陀佛,稱為無量光佛(Amitabha)、無量壽佛(Amitayus)。裟婆世界的阿彌陀佛就是釋迦牟尼佛,釋迦牟尼佛稱為[能仁],[能]就是智慧無量,[仁]就是慈悲無量,故裟婆世界的釋迦牟尼佛就是阿彌陀佛。
阿彌陀佛是一切諸佛,一句阿彌陀佛聖號憶於心,即是憶念一切諸佛,便能得到諸佛之護持。我們沒有離開阿彌陀佛,就沒有離開無量智慧,有了智慧,自然會大慈大悲,解脫自在,有無量功德和萬德莊嚴。我們到了阿彌陀佛的國土,內心國土成就,則外在的國土也同樣成就。阿彌陀佛是無量的覺悟者,佛陀也是無量的覺悟聖者,佛陀說三藏十二部,句句皆說無量覺悟,無上正等正覺,佛陀教導我們覺悟認識世間的真相,這些也是阿彌陀佛所宣化的法義。諸位菩薩很有福報能夠親近三寶,修持淨土法門。今天以認識粗淺的淨土法門與大家分享,願我們於菩提道上共同學習。最後祝大家無量壽!無量光!福慧增長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