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欄

《菩提道次第攝頌》與《菩提道燈論》之比較

 
《菩提道次第攝頌》 宗喀巴大師造頌       比丘法尊敬譯
造論因緣

《菩提道次第攝頌》,宗喀巴造。印度阿底峽尊者在
西藏建立噶當派,造《菩提道炬論》。宗喀巴繼承了噶
當派的顯教理論,造《菩提道次第廣論》。《菩提道次
第略論》和《攝頌》是取廣論之精華的攝略本,而形成
大中小三種本,以利學人。
此《攝頌》係法尊法師由藏譯漢。安欽胡圖克圖曾於一
九三九年在北京菩提學會講解此頌,觀空法師度語,周
叔迦筆受,印有單行本。
宗喀巴為青海人,年十二、三即入西藏。其母念之,割
發寄書云︰昔別離時,我發尚黑,今頭已白,冀返相聚。
而大師在藏弘宣佛法利樂眾生,不能得返,乃複書云︰
念報母恩,應返省覲,而今不得行;況若返者,亦唯願
母信受佛法。今寄此頌,願依此修行,我所修行一切次
第,皆攝其中。願母成佛故,亦願母修此法。其頌者即
此本也。(見《菩提道次攝頌略解》)
大科分三︰初、序分;二、正宗分;三、回向分。

初又分二︰初、敬禮師承;二、明所詮殊勝。
初又分五︰初、禮敬釋迦大師;二、禮敬慈氏文殊;
三、禮敬龍猛無著;四、禮敬阿底峽尊者;
五、敬禮一切善知識。
今初
無邊福聚所生身,無量眾生樂聞語,
正觀無盡所知意,釋迦尊王我敬禮。

二禮敬慈氏
無上大師最勝子,荷負如來事業擔,
遍游佛剎利有情,慈氏文殊我敬禮。

三禮敬龍猛無著
極難悟解大般若,如義善釋贍部嚴,
名稱遍滿三世間,龍猛無著我敬禮。

四禮敬阿底峽尊者
從二大士善傳來,深見廣行二種道,
遍攝圓滿無錯謬,敬禮教藏阿底峽。

五敬禮一切善知識
能視無邊聖教眼,趣向解脫最勝道,
哀愍權巧勤開演,敬禮一切善知識。
二明所詮殊勝分三︰初、明清淨法源譬喻稱揚;
二、明詮義殊勝、總勸受持;三、明說聽勝利。
今初 明清淨法源譬喻稱揚
一切智者頂上嚴,名稱幢幡極顯耀,
龍猛無著善傳來,圓滿菩提道次第,
能滿一切眾生願,故名如意摩尼王,
遍攝一切正法流,是故亦名善說海。


二 明詮義殊勝總勸受持
通達聖教無相違,能知佛語皆教授,
速得如來甚深意,極大罪惡自消亡。
是故印藏諸大德,咸共依此勝教授,
由此三士道次第,寧有智人不歡喜。

三 明說聽勝利
總攝佛經心藏義,能得一次善講聞,
說聽一切正法福,悉能攝盡應思惟。

二正宗分分二︰初、依止善知識法;
二、依止已修心之次第。
初、又分二︰初、意樂依止及加行依止;
二、別修法供養。
今初
所有現後諸福聚,其能最初成就者,
謂由意樂及加行,如法親近善知識。

二、別修法供養
縱至命緣終不舍,如教修行法供養,
至尊恩師如是修,欲解脫者如是行。

二、修心之次第分
二︰初念暇身難得易失勸取堅實;
二、受持心要之次第。
今初
暇身勝過如意寶,唯有今生始獲得,
難得易失如空電,思已則覺世間事,
徒勞無益如揚糠,故應晝夜取堅實,
至尊恩師如是修,欲解脫者如是行。

二、受持心要之次第分
三︰一於共小士道修心次第;
二於共中士道修心次第;
三大士道修心次第。
初又分四︰
一念惡趣苦皈依三寶受諸學處;
二思惟業果如理取舍;
三淨修三業;四依四力懺罪。
今初
死後難保不墮落,能救此畏唯三寶,
故應勤修正皈依,終不毀犯諸學處。

二思惟業果如理取舍
複應善思諸業果,如理取舍乃能辦,
至尊恩師如是修,欲解脫者如是行。

三淨修三業
若未獲得眾德身,欲修勝道亦難達,
故應學此圓滿因,淨修三業諸垢染。

四依四力懺罪
告解業障尤切要,故應恆時依四力,
至尊恩師如是修,欲解脫者如是行。
二於共中士道修心次第分
二︰初思惟苦集二諦;
二希求出離斷生死因。

今初
若不思惟苦諦失,終不能發解脫欲,
若不思惟集流轉,則不能斷生死根。

二、希求出離斷生死因
應厭三有希出離,了達生死繫縛因,
至尊恩師如是修,欲解脫者如是行。
三大士道修心次第分二︰初發菩提心;
二發心已學大乘行。

今初
大乘道命為發心,是菩薩行根本依,
能轉資糧如金汁,攝納眾善為福藏,
菩薩如是善了知,以菩提心為心要,
至尊恩師如是修,欲解脫者如是行。
二發心已學大乘行之法分
二︰初總修菩薩行之次第;
二別修金剛乘道。

初又分二︰初總修六度之法;
二別修止觀之法。
初又分六︰初修布施;二修戒;
三修忍;四修精進;五修靜慮;
六修慧。
今初
施滿眾願如意珠,斬除慳結最勝劍,
無怯勇悍佛子行,揚名十方此為本,
如是知已身財善,布施妙道智應學,
至尊恩師如是修,欲解脫者如是行。

二修戒
尸羅如水洗惡行,亦如月光除熱惱,
處眾威嚴如須彌,不作恐怖眾生敬,
如是知已正受戒,智者應護如眼目,
至尊恩師如是修,欲解脫者如是行。

三修忍
忍為力士妙莊嚴,除煩惱炎勝難行,
如金翅鳥降瞋蛇,遮粗語刀為甲冑,
如是知已勝忍鎧,種種方便應擐披,
至尊恩師如是修,欲解脫者如是行。

四修精進
若擐精進不退鎧,教証德增如初月,
一切威儀不唐捐,隨所作事悉成辦,
如是知已遣懈怠,應發菩薩大精進,
至尊恩師如是修,欲解脫者如是行。

五修靜慮
靜慮轉心如輪王,安住無動如山岳,
起定遍緣一切善,能引身心輕安樂,
如是知已瑜伽王,摧伏散亂常修定,
至尊恩師如是修,欲解脫者如是行。

六修慧
慧照深性如眼目,能出生死最勝道,
超一切經功德藏,能除痴暗第一燈,
如是知已諸智者,應當勤修此妙道,
至尊恩師如是修,欲解脫者如是行。

二別修止觀之法分
三︰初明止觀法修中觀慧;
二修止觀雙運道;三修智慧方便雙運道。
今初
若唯修習專住定,終不能斷生死本,
若離寂止但修觀,亦不能除諸煩惱,
故須通達真實慧,乘以無動寂止馬,
執持離邊中觀劍,破除一切邊執陣。
如理觀察廣大慧,通達真實令增長,
至尊恩師如是修,欲解脫者如是行。

二修止觀雙運道
非僅專住能引定,即由如理正觀察,
亦見能引真實義,無動堅固三摩地,
故諸智者應勤修,止觀雙運最希有,
至尊恩師如是修,欲解脫者如是行。

三修智慧方便雙運道
在定修空如太虛,後得觀空同幻事,
稱揚雙運慧方便,能往菩薩行彼岸,
如是知已諸智者,不以少分道自滿,
至尊恩師如是修,欲解脫者如是行。
二別修金剛乘道分二︰初修共道已依師入密;
二修習圓滿教授。

今初
如是因果二大乘,勝道所須共行道,
如實生已依導師,趣入續部廣大海。

二修習圓滿教授
修習圓滿勝教授,得此暇身不唐捐,
至尊恩師如是修,欲解脫者如是行。
三回向分
正為自心修習故,兼為利益餘善士,
諸佛所愛圓滿道,淺易宣說所獲福,
維願一切諸有情,永不離此清淨道,
至尊恩師發是願,欲解脫者如是發。
《菩提道燈論》 阿底峽尊者造
註:見句子1
敬禮曼殊室利童子菩薩,
禮敬三世一切佛,及彼正法與眾僧。


應賢弟子菩提光,勸請善顯覺道燈。註:句子1
由下中及上,應知有三士。當書彼等相,各各之差別。
若以何方便,唯於生死樂,但求自利益,知為下士夫。
背棄三有樂,遮止諸惡業,但求自寂滅,彼名為中士。
若以自身苦,比他一切苦,欲求永盡者,彼是上士夫。
為諸勝有情,求大菩提者,當說諸師長,所示正方便。
對佛畫像等,及諸靈塔前,以花香等物,盡所有供養。
亦以普賢行,所說七支供,以至菩提藏,不退轉之心。
信仰三寶尊,雙膝著於地,恭敬合掌已,先三遍皈依。
次一切有情,以慈心為先,觀惡趣生等,及死歿等苦。
無餘諸眾生,為苦所苦惱,從苦及苦因,欲度脫眾生。
立誓永不退,當發菩提心,如是發願心,所生諸功德。
如華嚴經中,彌勒應宣說。
或讀彼經或師聞,了知正等菩提心,
功德無邊為因緣,如是數數發其心。
勇施請問經,亦廣說此福,彼略攝三頌,今此當摘錄:
菩提心福德,假使有色者,充滿虛空界,其福猶有餘。
若人以寶珍,遍滿恒沙數,一切佛世界,供獻於諸佛。
若有人合掌,心敬大菩提,此供最殊勝,其福無邊際。
既發菩提願心已,應多勵力遍增長,
此為餘生常憶念,如說學處當遍護。
除行心體諸律儀,非能增長正願心,
由欲增長菩提願,故當勵力受此律。
若常具餘七,別解脫律儀,乃有菩薩律,善根餘非有。
七眾別解脫,如來所宣說,梵行為最勝,是比丘律儀。
當以菩薩地,戒品所說軌,從具德相師,受持彼律儀。
善巧律儀軌,自安住律儀,堪傳律具悲,當知是良師。
若努力尋求,不得如是師,當宣說其餘,受律儀軌則。
如昔妙吉祥,為虛空王時,所發菩提心,如妙祥莊嚴。
佛土經所說,如是此當書,於諸依怙前,發大菩提心。
請一切眾生,度彼出生死,損害心忿心,慳吝與嫉妒。
從今至證道,此等終不起,當修行梵行,當斷罪及欲。
愛樂戒律儀,當隨諸佛學,不樂為自己,速得大菩提。
為一有情因,住到最後際,當嚴淨無量,不思議佛土。
受持於名號,及住十方界,我之身語業,一切使清淨。
意業亦清淨,不作不善業。
自身語心清淨因,謂住行心體律儀,
由善學習三戒學,於三戒學起敬重。
如是勤清淨,菩薩諸律儀,便當能圓滿,大菩提資糧。
福智為自性,資糧圓滿因,一切佛共許,為引發神通。
如鳥未生翼,不能騰虛空,若離神通力,不能利有情。
具通者日夜,所修諸福德,諸離神通者,百生不能集。
若欲速圓滿,大菩提資糧,要勤修神通,方成非懈怠。
若未成就止,不能起神通,為修成止故,應數數策勵。
止支若失壞,即使勤修習,縱然經千載,亦不能得定。
故當善安住,定資糧品中,所說諸支分,於隨一所緣。
意安住於善,瑜珈若成止,神通亦當成,離慧度瑜伽。
不能盡諸障,為無餘斷除,煩惱所知障,故應具方便。
修慧度瑜伽,般若離方便,方便離般若,俱說為繫縛。
故二不應離,何慧何方便,為除諸疑故,當明諸方便。
與般若差別,除般若度外,施般羅蜜等,一切善資糧。
佛說為方便,苦修方便力,自善修般若,彼速證菩提。
非單修無我,遍達蘊處界,皆悉無有生,了知自性空。
說名為般若,有則生非理,無亦如花空,俱則犯俱過。
故俱亦不生,諸法不自生,亦非他及共,亦非無因生。
故無體自性,又一切諸法,用一異觀察,自性不可得。
定知無自性,七十空性理,及本中論等,亦成立諸法。
自性之空性,由恐文太繁,故此不廣說,僅就已成宗。
為修故而說,故無餘諸法,自性不可得,所有修無我。
即是修般若,以慧觀諸法,都不見自性,亦了彼慧性。
無分別修彼,三有分別生,分別為體性,故斷諸分別。
是最勝涅槃,如世尊說云,分別大無明,能墮生死海。
住無分別定,無分別如空。入無分別陀羅尼亦云:
佛子於此法,若思無分別,越分別險阻,漸得無分別。
由聖教正理,定解一切法,無生無自性,當修無分別。
如是修真性,漸得暖等已,當得極喜等,佛菩提非遙。
由咒力成就,靜增等事業,及修寶瓶等,八大悉地力。
欲安樂圓滿,大菩提資糧,若有欲修習,事行等續部,

所說諸密咒。
為求師長灌頂故,當以承事寶等施,
依教行等一切事,使良師長心歡喜。
由於師長心喜故,圓滿傳授師灌頂,
清淨諸罪為體性,是修悉地善根者。
初佛大續中,極力遮止故,密與慧灌頂,梵行者勿受。
倘持彼灌頂,安住梵行者,違犯所遮故,失壞彼律儀。
其持禁行者,則犯他勝罪,定當墮惡趣,亦無所成就。
若聽講諸續,護摩祠祀等,得師灌頂者,知真實無過。
燃燈智上座,見經法等說,由菩提光請,略說菩提道。
菩提道燈 大阿遮利耶吉祥燃燈智造論圓滿
法尊法師譯於廣濟寺 一九七八年八月八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