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欄

心輪先動愛輪才動

心輪先動愛輪才動
鄭振煌 講於扶輪社
2006/05/17

(松山扶輪社社長引言)
一個月前,我們思考五月份是母親節,該送什麼禮物給社友及社友夫人?我們商量時覺得請鄭教授再次來社內演講,這個禮物對社友應該是很好的,因此就安排了此次演講。個人三、四年來也一直對於心靈方面的探討有興趣,為了讓生活更平靜,觀察起心動念是很重要。所以,今天再次邀請鄭教授來講如何看起心動念?如何善護念,讓自己不要有壞的念頭?今天非常謝謝鄭教授,夫人、社友的蒞臨。下星期還有一場大家最關心的有關抗老化的演講,接著還有骨質疏鬆的問題的探討,希望社友們接著兩星期的演講也能夠再次蒞臨。
非常感謝王董事長的介紹,松山扶輪社社長 以及未來的社長 SMT,以及諸位社友, 今天晚上有機會再度向各位請教,我個人感到非常的歡喜。因為扶輪社的前輩們經營事業非常成功,家庭很美滿,為這個社會打拼,這是眾生的福氣。來此感覺這是個溫馨的社團,比如舉辦加九寮步道健行。各位朋友一定要去,而且要全家一起去,因為這個步道實在太美了。
通常大清早五點鐘我就出門,我有一位學生會開車載我去郊外走走,大約一星期兩次。這條步道我常走,通常從頭走到尾,再走回來。加九寮步道剛好是在南勢溪邊,風景非常優美。諸位朋友一定要參加,如果走步道不過癮,對面忠義沒什麼車,兩邊都種植櫻花非常美,諸位前輩可以去那裡好好欣賞大自然。
剛才介紹人說因為五月是母親節,要送給在座美麗的母親禮物。每一個眾生最需要感恩的就是母親,五月在佛教中是最重要的月份,因為母親節那一天正好是衛塞節,是印度 Vesak 節,剛好是中國農曆四月十五日,在佛教中這一天是釋迦牟尼佛的生日,是佛陀成道日,他覺悟到人生的真理,也是釋迦牟尼佛涅槃的日子,在佛教中五月稱為感恩的月。
我們在母親節前一天誦了《父母恩重難報經》,在誦經時每個人都因為受到經文內容的感動而淚流滿面。 經文一開始說釋迦牟尼佛帶領一群弟子往南行,走到墓地時,看到很多枯骨,佛陀向這些枯骨禮拜,弟子們覺的很奇怪。於是問世尊:[世尊!您是覺者,您是最有智慧的人,地位最高的人,為什麼您今天要對著一堆白骨頂禮?]頂禮,就是佛教五體投地的禮拜。佛陀就對他的弟子說:[你們跟隨我多年,你們當中很多人都已經證阿羅漢果,也很多都是證悟的人,你們有些事情仍然是不明白。他們都是我們多生多世的父母親啊!枯骨顏色較白的是屬於男性的骨,骨色較黑的,是屬於我們現代人所說的骨質疏鬆較嚴重的,是女性的骨。]然後,釋迦牟尼佛向弟子解釋為什麼女性枯骨顏色較黑、較乾的原因。 因為女性為了傳宗接代,懷胎十月,飲食也不是很好,所有的營養都被腹中胎兒所吸收。孩子出世後,還要撫養長大,孩子生病時痛在娘心,母親總是仔細照顧。因此有一句話說:[朝如青絲,暮成雪。]意思是說早上頭髮仍然黑亮,到了晚上就白髮蒼蒼了。
父母對待子女的恩情,即使子女用無量劫的時間,把世間所有金銀珠寶來供養他們,還不能報答父母於萬一。弟子們聽完世尊開示之後,個個捶胸頓足,說:[痛哉!痛哉!過去都不知道這種道理,不知道父母對我們的的恩情如此重],尤其是母親的恩更重。佛經上常說要報答四重恩。第一重恩就是父母親,尤其是母親。在座的社友婦女們祝福你們永遠青春美麗,母親節快樂。
諸位都是社會的菁英,也都是社會的領導者,充滿愛心將愛輪轉起來。我們都知道若有一個輪子轉得不順,車子運轉就不合諧,會產生危險。輪子轉動的方向如果錯誤,就無法到達目的地。諸位都比我更深入瞭解這個道理,我只是把我在佛經裡所說的提出來跟大家請教而已。
在公元第五世紀時,中國南朝梁武帝是非常虔誠的佛教徒,他的夫人往生之後,托夢給他:[我現在投生在地獄中非常痛苦,有的故事是說他的夫人投生為蟒蛇, 蛇在佛經中是比喻嗔心很重的意思。希望梁武帝能夠救拔她出離苦海。]於是梁武帝請高僧寫了一部懺法,就是《粱皇寶懺》,流傳至今,中國、台灣及世界各地華人佛教徒或是寺廟都有在念誦《粱皇寶懺》。《粱皇寶懺》是說我們眾生,沒有智慧的話,往往會做錯很多事情。雖然我們想做很多善事,但總是做的不圓滿。
梁武帝本身也有一個故事,可能大家也曾經聽過。中國禪宗初祖達摩祖師,全名是 Boddhi Dharma。菩提是覺悟的意思,達摩是法,Boddhi Dharma 就是覺悟法,也就是說達摩祖師是一個開悟者。達摩祖師是印度禪宗第二十八祖,中國禪宗初祖。由印度來到中國,由廣州登陸來到南京,也就是當時的國都,遇見梁武帝。梁武帝當時非常高興,認為遇到一位高僧,他可以向他請教如何安定心靈?如何是有智慧的佛法。
梁武帝對達摩祖師說:[你看我有無功德?我造無數的寺廟,也護持供養很多的僧人,我也度了幾千人出家修行,又布施設齋,你看我所造的功德大嗎?]達摩祖師說:[一點功德都沒有]。梁武帝百思不解,說我做了這麼多善事,怎麼一點功德都沒有?所以話不投機。於是達摩祖師就離開南京,到河南嵩山面壁九年,之後創立中國禪宗。
為什麼梁武帝造寺、供僧無數,達摩祖師卻說毫無功德呢?這是因為梁武帝仍然執著於他造了很多寺廟,供養無數僧人,執著於自己做了很多善事。如果,有這種執著的心念,就沒有功德了。如果你有這種心,只能說你所做的善業都是福德。這並不是不要我們做善事,而是不要因為行善有利益而做,行善時我們的心應該沒有罣礙。比如布施給一個乞丐後就想:他到底是真乞丐,還是假乞丐?這樣心就會起伏,既然已經布施出去,就不要再罣礙,否則毫無功德可言。心有罣礙,就不清淨。
釋迦牟尼佛在世時,有很多人布施,就像諸位一樣,布施幫助這個社會。當時,有一個女孩子,供養佛陀一兩油。佛陀說這個女孩子的功德最大,因為她非常虔誠。女孩子在供養油時,心中完全沒有罣礙。她沒有想到自己是多麼的貧窮,只布施一點點油會不會沒面子。她非常誠懇的,心是非常清淨的,所以佛陀說她的功德最大。
禪宗六祖惠能大師說:[此門坐禪。元不著心。亦不著淨。亦非不動]我們修行既不是執著心,也不是執著清淨,也不是不動,這其中有很深的道理。六祖說我們心本來就是有生、有滅,有起、有落,所以是虛幻的。心經常在改變,是不可能執著的,因為虛幻的,無法執著。清淨心本來就是空性,也是本來不存在的,如何能執著。修行也不可能不動,修行一定要動。比如車輪不轉動,就無法發生作用。輪子轉動,我們才能去想去的地方,輪子轉動可以解決一切困難,所以一定要動。如果發心不對就會罣礙;心如果不清淨,我們的作為也會讓對方覺得不愉快。自己不清淨,就會有罣礙,就會計較布施的得失,恐怕自己的布施被別人糟蹋了。
六祖還有一個故事,六祖開悟之初,由湖北向東行時,在途中看到兩個小和尚在討論是因為風吹所以幡動(旗子),還是幡在動?一個和尚說:[那是因為風吹,所以旗子在動。]另一個和尚說:[不是啦!是旗子在動]六祖說:[不是風動,不是幡動,仁者心動]。仁者就是指你,是你的心在動。
我們的心是世界的中心,心分為很多種:(1)肉團心,心臟是性命的中心。(2)了別心,了別境界。知道這是紅的,這是白的,這是人,這是樹,這是花。這是好的、壞的,才不會迷迷糊糊渺渺茫茫的。了別心是世界的中心(3)思慮心,考慮。 像諸位一樣考慮如何做生意,如何投資。事先做好計畫,凡事豫則立,不豫則廢。思量的心是生命的中心。(4)集起心,是心識的中心。心有潛意識,不管我們說什麼話,做什麼事,都會留在潛意識中。如果以後遇到相同情境時,就會想起我曾經有過的經驗,及當時遇到的事情。集起心是心識的中心,這是佛教的理論。我們這一生如果努力,並且學習很多,然後我們下一生還能受用到。
美國福特汽車的創立者 Henry Ford 及洛克斐勒中心的創辦人洛克斐勒,都是在年輕時就接受了輪迴的概念。Henry Ford 說他是在二十七歲時,接受輪迴觀念。他之前在基督教當中,並沒有看到輪迴的理論。早期在《聖經》中至少有十多次提及輪迴的事實,直到公元五百五十三年,第五次大公會議,禁止講輪迴。亨利福特接受輪迴觀念後,開始覺得人生有意義。因為這一世的努力及學習,到了來世都能使用到。否則,我們此世認真打拼及學習就沒有用了,到了七、八十歲往生時,一切化為烏有,人生就沒有意義了。
有輪迴觀念的話,就會覺得世間非常美麗,我們更應該珍惜資源及保護環境。否則,如果我們來世還可以再投胎轉世為人,這個世間就無法保持如此美麗了。 我們應當惜福及惜緣,夫妻、父子、朋友、老闆員工之緣,都是生生世世有很深的因緣,為什麼有這些因緣呢? 因為有集起心,將我們這一生所造業都收集起來,往生後把業力帶到下一世再開始, 我們可以在前一世的基礎上精進、努力。人類的文明一直在變化,我相信是一直在進步中,我們如果無法掌握自己的心,是無法快樂的。
兩、三天前,馬來西亞有一位學生打電話給我說:[老師,請問你學佛,你會不會感到孤寂呢?]我問他為什麼會這樣問呢?他說他覺得很寂寞,因為他發覺眾生苦海無邊,沒錢的人一大堆煩惱,有錢的人也是有痛苦;不管有地位的人,沒有地位的人也都是有很多煩惱,他覺得人生真是苦海無邊。他週邊的人也很少人能反省,能去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。有一天,一堆朋友邀他一起聊天,他發覺雖然大家生活條件都不錯,卻有一大堆苦水。他就問他們說:[為什麼大家不一起來修行呢?不管你有沒有錢,修行是很快樂的。你看這個世界上最快樂的人不是總統,而是出家人。]今天報紙刊出國際比基尼選美準備在中台山舉辦,當然大家對這件事有不同的意見。也許在老和尚的心中一切都是空性的,平等的。眾生還在替他煩惱呢!
這位馬來西亞學生認為修行人能夠觀照起心動念的人才是正觀。很少人願意去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,因為我們非常忙,一直在追逐外境為滿足自己而努力,不知道我們的心就是快樂最大的來源。心如果安寧,我們身就安詳,家庭美滿,夫妻恩愛。
如果能觀照自己的起心動念,當想口說惡言,臉色不好時,能及時發現到自己的心念,而停下來深呼吸禪修一下。佛教中有一個最好的法門就是觀照呼吸,深呼吸三次。你本來想要吵架的,也吵不起來。佛教的修行教我們要慈悲為懷。我常說如果要吵架,就用笑容去吵架,可不可以呢?你心理不安表現出來的行為自然不安。
我這學生說:[好寂寞啊!]我說:[怎麼了?]學生說:[眾生明知苦海無邊,卻不知道要觀照自己的內心。]原來,有天早上她去公園運動,發現有一個男人在坐禪,她非常歡喜想:[吾道不孤也。]終於有人願意和我一樣打坐修行,他非常歡喜讚嘆。等到那人從禪坐中起來時,他走上前去和他聊天,學生對他說:[你為什麼要坐禪?是誰教你的?] 他說:[是一位醫生教我打坐的。]然後他接著說:[我為的是提高性能力]學生聽了心理感到越來越寂寞。 我告訴她:[如果為了提高性能力而打坐,一定走火入魔。]因為動機不對,就會入魔,一定會出問題。
瞭解心是很重要的,我們從入胎、有了生命、出生到世間就有了生死。有了這個肉體之後,我們的心、意識就出現了。心有種種變化,就好像輪子一樣,開始作用了。我們開始往外看,聽外面的世界的聲音,見聞覺知,然後就起思量、分別、決定、追求。當另外一件事情引起你注意時,心又變了,心不斷的改變,不斷在輪迴中。心的念力是非常大的,可以改變我們的生命。比如諸位經營事業成功是因為諸位有正確的心念,有愛心,有精進努力的心,因此事業才會成功,諸位的愛心才能表現出來。我們的心正確、清淨,所造作出來的行為才會正確,所推動的愛輪,才是真正清淨的愛。
愛在佛教中分為三個層次:第一、看到眾生苦,自己內心也感到痛苦。第二、體會眾生是一體的,我們老百姓、國民與世界是一體的而生出愛心。這種愛心的生起是自動的,但以上兩者尚不能稱為真正的慈悲。第三種真正的慈悲是什麼呢?就是真正體會到清淨、廣大平等、無上的愛輪。《金剛經》云:[應無所住而生其心]以如此天然、純淨、佛性光明的心,去推動愛輪,這樣心才沒有任何的罣礙。愛輪推動了就放下,這樣就不會去計較或是期待自己做了善事有沒有回報。這是最高的境界,是非常自然的,心沒有任何的罣礙。做任何事都廣大光明,內心非常清淨。
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心輪來轉動愛輪呢?(1)禪悅心來轉動,社會就會很安定。(2)要以歡喜心來瞭解這個道理,發起大慈大悲之願,有能力就幫助眾生(3)有正念的心,讓心不散亂。(4)要有解脫心,不被境界所束縛,不會被行善這件事所綁,這樣才能解脫自在。如此就可以表現在言語、行動上,使世間更莊嚴、美滿。
最後,我引用六祖開悟的偈:[菩提本無樹,明鏡亦非台,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]。這是五祖為了考驗弟子們是否開悟,而讓弟子們以偈來表達。其中五祖的大弟子神秀寫了一偈:[身是菩提樹,心是明鏡台,時時勤拂拭,勿使惹塵埃。身是菩提樹,意思是說我們以這個肉體來求學問,求智慧,經營事業,做善事。 心是明鏡台,心就像是明鏡台,心可以瞭解世間,反應世間,可以表達自己的意思。 時時勤拂拭,我們時時刻刻要把明鏡上的塵埃擦乾淨。 勿使惹塵埃,不要讓鏡台上有塵埃,這樣就看不清楚。六祖說:菩提本無樹,菩提樹是有的,但是,菩提樹是假的,一切都是緣起性空。明鏡亦非台,心也是緣起性空,是許多因緣條件和合的。本來無一物,何處惹塵埃。本來無一物,一切都是空性的,一切都是因緣和合來成就一件事的。我們有這種清淨心來經營事業,經營家庭,經營扶輪社的愛心活動,我們就可以解脫自在。我在此以非常歡喜的心來祝福各位前輩。謝謝!

問:《心經》中有一句話說:[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,舍利子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。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]。請老師解釋一下。
答:《心經》總共有兩百六十字,由玄奘大師所翻譯。第一句話說觀自在菩薩,這意思是說[觀自在自觀]。注意喔!自在的原因是在於自觀,觀自在,是指一個人有智慧能夠去觀察世間萬事萬物時,就可以得到自在,就像六祖說的得解脫,不會被境界綑綁。比如說做善事不要被善行束縛,就自在。菩薩就是和諸位一樣,自己有成就,也希望別人能夠分享自己的成就。

[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],就是指實踐,做的意思。,就是很深的意思,不是膚淺的、表面的。 就是說經過很深的實踐,不是表面的而已。不只如此還觀察緣起性空的真理,用般若智慧去觀空性。般若是印度話 prajana。jana 是梵文,就是[知道]的意思,pra 是超過,意思,prajana 就是超越知道。比如我知道這是紅色的、黑色的,我知道你是好人、他是壞人,我知道善惡、是非。 我知道,但是要超越它,不會因為他是壞人,我就恨他或因為他是好人,我就支持他。我知道好人有好人的因緣,壞人有壞人的因緣,一切都是緣起性空的。這種超越是很殊勝的,用般若去觀照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。
然後,照見五蘊皆空。五蘊簡單說就是指身體和 。 精神作用,有五個分別叫做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這五蘊都是空性的。空性並不是沒有,比如說這個杯子是空性的,緣起是有的。有人做杯子的模型,然後做成杯子。人也是一樣,我們的肉體,我們的想法,是有很多因緣形成的。諸位社友也是很多因緣,諸位也都是空性的。度一切苦厄。如果你知道一切都是緣起性空,做任何事都有因果,我就不敢做壞事。做善事,我不執著,比如你布施金錢,應本著[應無所住而生其心]來布施,一切都很自然,我只是在盡我的本分,沒有我在造福,我在幫你的忙。一切都是法爾如是。如果你能夠如此,就能度一切苦厄。就是超越,也就是說能超越一切痛苦。如果做善事,還罣礙著回報或他人的讚美,心就無法清淨。觀自在菩薩說:舍利子。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。舍利子是人名,是母親舍利之子。舍利是一種鳥,目光極銳利。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是說一切皆不執著,一切皆是因緣所生。色即是空,而空也是因緣和合。所以我們要惜福、惜緣。所有親子之緣,朋友之緣,老闆、員工之緣都極其珍貴。
 

問:我是從事殯葬業,我常常碰到佛教徒堅持助念八小時,我也參加過中台的禪修班,也鼓勵我去助念。還有舍利子的問題,出家人往生之後,出家人也總是想檢測出是否有舍利子?我從事多年看到往生有舍利子的其實情形很少,有些燒出舍利子的人反而是鐵齒的人或是在家眾。我感覺非常納悶,為什麼會如此?另外,為什麼佛教徒供養時要對著師父下跪?而且出家眾大多很年輕,供養者反而是年長者。
答:
(1)經典並沒有助念八小時的根據,這是中國印光祖師因為當時醫學不發達, 以許多人是枉死的。以心臟停止跳動為死亡依據,這當中死而復生的也 有很多。因此印光祖師呼籲助念八小時或是十二小時,來確定真正的死亡。

(2)我並沒有說沒有舍利子這回事,我也沒有否定高僧的舍利。我是說舍利在梵文中是 sarira,就是遺物。亡者生前所用的一切東西,都是遺物。以及亡者火化所留下來的東西,都是舍利。因為我們尊敬懷念亡者保留亡者的遺物。
(3)供養出家眾時跪拜,是印度的禮俗。這是風俗,比如,我的女兒很年輕,去斯里蘭卡做研究。在那裡比我女兒年輕的男、女孩子,還是會對我女兒行下跪禮,這是他們的風俗,一種禮貌。這和握手或是合掌敬禮一樣,都是一種禮貌。這是過去為了表達我們的誠懇,而行跪拜禮。對出家人禮拜,這也是印度的風俗。因為在印度修行人是最尊貴的,他們捨棄名利,教化社會大眾,但是他們沒有收入,在家人有能力來供養他們,贊助出家人研究、修行、教化。他們放下一切,出家、修行,是值得尊敬及受到支持的。未來也許會改變,說不定釋迦牟尼佛的畫像改穿西裝。現在很多和尚和我在一起,也都是握手。
 

問:心輪先動,愛輪才動,這的確是一門學問。我記得幾年前九一一事件在回教世界,那些攻擊的人可能被視為英雄,認為事出於愛。因為美國縱容以色列,造成回教團體對美國的不滿。對美國人而言這些異教徒所作所為是不應該的。在兩個不同國度的宗教信仰,我們如何詮釋愛輪、心輪?印度與巴基斯坦也是一樣,因宗教信仰而分裂。
答:心輪先動,愛輪才動。我的意思是說行善要先照顧我們的心。看看我們的心是否清淨,如果心是清淨的,所轉動的愛輪才是清淨的。講義中提到愛輪有三個層次。剛才提到基督教、回教、各宗教的衝突,有人認為是文明的衝突。其實,應該說是宗教的衝突。多神教與一神教的教義是不同的,比如中國是多神教,有人說石頭有石頭公,樹有樹神,王爺公等等,信仰是很廣泛的。佛教中說有無量無邊的眾生、菩薩,佛性平等。一神教就認為他所信仰的神是唯一的真主。

愛輪的三層次:第一個就是知道你與我是相同的,所以我愛你。比如一個國家在戰爭,他的國民愛他的國家這是對的,他是站在分別,站在國家的立場而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