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欄

以維鬘精神實踐居士菩薩道

以維鬘精神實踐居士菩薩道
主講:鄭振煌 居 士
2006/07/22
地點:第二屆世界佛教居士論壇 台灣、華梵大學
此土菩薩於諸眾生大悲堅固,誠如所言。然其一世饒益眾生,多於彼國百千劫行。
──維摩詰所說經.香積佛品

在家之人發菩提心,勝於一切辟支佛果。出家之人發菩提心,此不為難。在家之人發菩提心,是乃名為不可思議。何以故?在家之人多惡因緣所纏遶故。在家之人發菩提心時,從四天王乃至阿迦膩吒諸天,皆大驚喜,作如是言:[我今已得人天之師。]
──優婆塞戒經.集會品

一、居士菩薩道
佛弟子分出家與在家,在家眾多惡因緣所纏遶,因此學道難,成道更難。然而芸芸眾生中,有大善根大福報得以出家者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,絕大多數人還是選擇在家。經論中所言,主要是針對出家眾,若以出家眾的修行理論和法門要求在家眾,必然陳義過高,扞格不入。如何建構居士菩薩道,便成當務之急。
在家人又名居士。居士(梵gŗha-pati, 巴gaha-pati)意譯長者、家主、家長。指印度四種姓中吠舍種的富豪,或在家有道之士。慧遠《維摩義記》:[居士有二:一廣積資產居財之士名為居士,二在家修道居家道士名為居士。]故知居士不只限於安貧樂道之人,也包含正派的富豪。
菩薩道為成佛的階梯,應修六度萬行。《法華經.序品》云:[為求聲聞者,說應四諦法,度生老病死,究竟涅槃。為求辟支佛者,說應十二因緣法。為諸菩薩說應六波羅蜜,令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成一切種智。]
《優婆塞戒經》反覆提到[菩薩有二種,一者在家,二者出家。]又鼓勵在家居士:[出家修悲(得解脫分法、分別如是三種菩提、修如是業、如是願、為實義菩薩、作如是事、自利利他、修是八法、為二莊嚴、畜二弟子、持(出)家戒、如是淨戒、供養三寶、淨六波羅蜜、為淨施主、淨三歸依、能教眾生淨八戒齋、如法修行、具尸波羅蜜、能觀如是十業道者、修淨忍/辱、修勤精進、修於淨禪、修淨智慧)是不為難。在家修悲(得解脫分法,乃至修淨智慧)是乃為難。何以故?在家之人多有惡因緣故。]
把居士和菩薩道合併起來說,居士菩薩道便指[在家人修六度萬行以求成佛]。而佛是[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]的福慧兩足尊。
印度佛教中的維摩詰和賢護二居士,都兼具富豪和修道有成二種資格,堪稱居士典範。中國佛教中的龐蘊和李通玄亦然。
清彭紹升撰《居士傳》,凡五十六卷,輯錄後漢至清乾隆年間二百餘位佛教外護居士的言行。現代于凌波居士(1927-2005)撰有《楊仁山居士評傳》、《美加華人社會佛教發展史》、《中國近代佛門人物誌》五冊、《二十世紀佛教人物辭典》二冊等書,對於近現代居士多所評述。
本文將以維摩詰居士、勝鬘夫人為男女居士的代表,探討他們的精神,做為實踐居士菩薩道的依據。
 

二、維摩詰居士的修行風範
《維摩詰所說經.方便品》描述維摩詰居士因地修行的十項殊勝:
  1. 福慧圓滿,佛道成就:[已曾供養無量諸佛,深植善本;得無生忍,辯才無礙;遊戲神通,逮諸總持;獲無所畏,降魔勞怨;入深法門,善於智度;通達方便,大願成就;明了眾生心之所趣,又能分別諸根利鈍;久於佛道,心已純淑,決定大乘;諸有所作,能善思量;住佛威儀,心大如海。]
  2. 六度萬行,自利利他:[資財無量,攝諸貧民;奉戒清淨,攝諸毀禁;以忍調行,攝諸恚怒;以大精進,攝諸懈怠;一心禪寂,攝諸亂意;以決定慧,攝諸無智。]
  3. 佛讚眾仰,心繫有情:[諸佛咨嗟!弟子、釋、梵、世主所敬。欲度人故,以善方便居毘耶離。]
  4. 身不出家,而心出家:[雖為白衣,奉持沙門清淨律行;雖處居家,不著三界;示有妻子,常修梵行;現有眷屬,常樂遠離。]
  5. 衣食儉樸,富而不奢:[雖服寶飾,而以相好嚴身;雖復飲食,而以禪悅為味。]
  6. 廣學多聞,尊崇佛法:[受諸異道,不毀正信;雖明世典,常樂佛法。]
  7. 虛懷若谷,不驕不慢:[一切見敬,為供養中最。]
  8. 悲心度眾,有教無類:[若至博奕戲處,輒以度人。][執持正法,攝諸長幼。][入講論處,導以大乘;入諸學堂,誘開童蒙;入諸婬舍,示欲之過;入諸酒肆,能立其志。]
  9. 廣積資財,參與政治:[一切治生諧偶,雖獲俗利,不以喜悅;遊諸四衢,饒益眾生;入治政法,救護一切。]
  10. 方便善巧,應化無量:[若在長者,長者中尊,為說勝法;若在居士,居士中尊,斷其貪著;若在剎利,剎利中尊,教以忍辱;若在婆羅門,婆羅門中尊,除其我慢;若在大臣,大臣中尊,教以正法;若在王子,王子中尊,示以忠孝;若在內官,內官中尊,化政宮女;若在庶民,庶民中尊,令興福力;若在梵天,梵天中尊,誨以勝慧;若在帝釋,帝釋中尊,示現無常;若在護世,護世中尊,護諸眾生。]
 
三、勝鬘夫人的十受三願
菩薩道以發菩提心為本,忘失菩提心,修諸善行,即同魔業。《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》提到勝鬘夫人在聞佛授記後,即立受十大受:[我從今日乃至菩提],
  1. 不犯戒:[於所受戒不起犯心。]
  2. 不高慢:[於諸尊長不起慢心。]
  3. 不瞋恚:[於諸眾生不起恚心。]
  4. 不嫉妒:[於他身色及外眾具不起疾心。]
  5. 不慳吝:[於內外法不起慳心。]
  6. 悲憫貧苦:[不自為己受畜財物,凡有所受悉為成熟貧苦眾生。]
  7. 攝受諸眾生:[不自為己行四攝法,為一切眾生故。以不愛染心、無厭足心、無罣礙心攝受眾生。]
  8. 饒益苦眾生:[若見孤獨、幽繫、疾病、種種厄難困苦眾生,終不暫捨,必欲安隱,以義饒益令脫眾苦,然後乃捨。]
  9. 折攝惡眾生:[若見捕養眾惡律儀及諸犯戒終不棄捨。我得力時,於彼彼處見此眾生,應折伏者而折伏之,應攝受者而攝受之。]
  10. 憶持正法:[攝受正法終不忘失。]
勝鬘夫人復於佛前發三大願:
  1. 得正法智:[以此實願安隱無量無邊眾生,以此善根於一切生得正法智。]
  2. 為眾說法:[我得正法智已,以無厭心為眾生說法。]
  3. 捨身護法:[我於攝受正法,捨身命護持正法。]
 
四、維鬘是美好的組合
儘管物換星移、人去樓空,二千年前佛經上所透露的印度人性,仍然彰顯著二十一世紀的臺灣人性。唯有藉由佛法的修持,維摩詰居士和勝鬘夫人才能淬練其人性,成就智慧和慈悲圓滿的佛性。
維摩詰是典型的男人:理性、外向、企圖心強、事業成功、領袖魅力、人緣好、急公好義、成熟穩重、好為人師;唯性格過於陽剛。
勝鬘夫人是典型的女人:感性、內向、溫柔、慈悲、樂善好施、學法護法;唯情緒起伏較大。
如果能剛柔並濟,兼顧世間法和出世間,則為由人乘直趣佛乘的人間佛教要旨。
 

五、行六度得長命富貴
《優婆塞戒經‧集會品》一開始,善生童子就問佛:[外道六師常演說法教眾生言:若能晨朝敬禮六方,則得增長命之與財。…佛法之中頗有如是六方不耶?]世尊回答:[我佛法中亦有六方,所謂六波羅蜜…若有供養則得增長命之與財。善男子!是六方者屬眾生心,非如外道六師所說。]
長壽和榮華富貴是一般人的最愛,外道都是向外祈求鬼神賜予,唯有佛教以心行六波羅蜜得之。菩薩發菩提心,修六度萬行,於世間法所求皆能滿願,於出世間法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
 

六、菩薩行於非道,是為通達佛道
一般人認為捨離世間才能修行,而亟欲遁世,遠離人間,實為謬誤。世間有眾生世間、五陰世間、國土世間三種。人為眾生世間之一,必不能離。國土世間為眾生的所依,也不能離。唯一可捨離的是五陰世間。捨離五陰世間,就是放下吾人對於五陰的貪著,不受五陰的繫縛。事實上,眾生世間和國土世間也是由五陰所構成;因此,捨離世間就是身處眾生和國土之中,而心不貪著眾生和國土,不受眾生和國土所繫縛。
《維摩詰所說經‧佛道品》載,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:[菩薩云何通達佛道?]維摩詰言:[若菩薩行於非道,是為通達佛道。]又問:[云何菩薩行於非道?]答曰:[若菩薩行五無間,而無惱恚;至于地獄,無諸罪垢;至于畜生,無有無明、憍慢等過;至于餓鬼,而具足功德;行色、無色界道,不以為勝;示行貪欲,離諸染著;示行瞋恚,於諸眾生無有恚礙;示行愚癡,而以智慧調伏其心;示行慳貪,而捨內外所有不惜身命;示行毀禁,而安住淨戒,乃至小罪猶懷大懼;示行瞋恚,而常慈忍;示行懈怠,而懃修功德;示行亂意,而常念定;示行愚癡,而通達世間、出世間慧;示行諂偽,而善方便隨諸經義;示行憍慢,而於眾生猶如橋梁;示行諸煩惱,而心常清淨;示入於魔,而順佛智慧,不隨他教;示入聲聞,而為眾生說未聞法;示入辟支佛,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;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;示入刑殘,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;示入下賤,而生佛種姓中具諸功德;示入羸劣醜陋,而得那羅延身,一切眾生之所樂見;示入老病,而永斷病根、超越死畏;示有資生,而恒觀無常,實無所貪;示有妻妾采女,而常遠離五欲淤泥;現於訥鈍,而成就辯才,總持無失;示入邪濟,而以正濟度諸眾生;現遍入諸道,而斷其因緣;現於涅槃,而不斷生死。]
非道就是世間法,凡夫為世間法所繫縛,滋生煩惱所知二障,生死流轉;菩薩視世間法為沃土,轉非道為佛道。六祖惠能云:[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;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。]
 

七、一切煩惱為如來種
一般人信心不夠,總認為我是博地凡夫,不如諸佛菩薩或祖師大德善根成熟,因而怯懦畏縮,不敢直下承擔。六祖惠能云:[自性迷即是眾生,自性覺即是佛。]眾生皆有佛性,前念迷是眾生,後念覺即是佛。
《維摩詰所說經‧佛道品》又載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為如來種,文殊師利言:[有身為種,無明有愛為種,貪恚癡為種,四顛倒為種,五蓋為種,六入為種,。七識處為種,八邪法為種,九惱處為種,十不善道為種。以要言之,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。]一般人亟欲遠離煩惱,遁入涅槃,以涅槃為極致,怎能成就輪涅不二的如來法呢?
文殊師利菩薩解釋說:[若見無為入正位者,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。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華,卑濕淤泥乃生此華。如是見無為法入正位者,終不復能生於佛法。煩惱泥中,乃有眾生起佛法耳。又如殖種於空,終不得生;糞壤之地,乃能滋茂。如是入無為正位者,不生佛法。起於我見如須彌山,猶能發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生佛法矣。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,譬如不下巨海不能得無價寶珠,如是不入煩惱大海,則不能得一切智寶。]
在家眾為煩惱所纏,正是如來種。孟子說:[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,所以動心忍性,增益其所不能。]世尊讚迦葉尊者頭陀行第一,如其在世,法燈不滅。
 

八、結論:不盡有為,不住無為
佛在《維摩詰所說經‧菩薩行品》教授眾香國菩薩:[有盡無盡解脫法門,汝等當學。何謂為盡?謂有為法。何謂無盡?謂無為法。如菩薩者,不盡有為,不住無為。…又具福德故不住無為,具智慧故不盡有為;大慈悲故不住無為,滿本願故不盡有為;集法藥故不住無為,隨授藥故不盡有為;知眾生病故不住無為,滅眾生病故不盡有為。諸正士菩薩以修此法,不盡有為不住無為,是名盡無盡解脫法門。]
五濁惡世苦海無邊,在家眾當如維摩詰居士和勝鬘夫人,以空性智慧遊戲人間,以大慈大悲救眾生苦,才不愧為菩薩的勇健大士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