演講

大圓滿禪修

大圓滿禪修
鄭振煌
2009/09/10

二○○九年八月二十三日至二十九日,我們在馬來西亞金馬崙高原的三寶萬佛寺,舉行七天的禪修營,來自馬來西亞、新加坡、台灣、中國等地的一百三十幾位朋友,最年長者八十四歲,最年幼者十一歲,男女老少都有,教育、職業、宗教信仰及社經背景各不相同,無不身心輕安、法喜充滿。

這說明禪修適合一切人類,是超越個人身分的心智活動。

連續三年的八月底,我都會隨著大馬的朋友利用國慶長假到萬佛寺禪修。那兒道場莊嚴寧靜,常住師父慈悲為懷,風景優美,居高臨下,空氣清新,攝氏二十度上下的氣溫醒人大腦,真是禪修的好地方。

此次禪修的方法是六妙門:數、隨、止、觀、還、淨。每天修一個妙門,皆可到達涅槃寂靜,循序漸進,次第分明,老參新學都適宜,可惜時間短了一些,如果能夠每個妙門都練習一個星期,成就自然可以非凡。


除了大部分時間禪修之外,並有經行、大禮拜、瑜珈、登山等活動,以免坐久了身體不適,最重要的是培養動靜一如、生活即修行的工夫。

我們做的大禮拜,膝蓋不著地,利用雙手和腹部的力量帶動身體起伏,並配合雲門禪口訣和咒語,都攝六根,達到最佳的止觀、恭敬、輕柔和健身效果。大禮拜之後禪坐,氣暢脈通,很容易就生起定慧,難怪人人樂此不疲,雖然做起來挺累人的。(老人家或膝蓋有病的,可以改做一般比較緩和的大禮拜。)

大禮拜時要默念並隨文觀想[截斷眾流,隨波逐浪,嗡阿吽,上求佛道,下化眾生,涵蓋乾坤,一切都是大圓滿],令身心柔軟,悲智雙運。


人有心意識的作用,會與環境互動。心是集(記憶)起(回憶)的精神作用,意是自我中心的精神作用,識是分別情境和思維的精神作用。我們分分秒秒都在發揮心意識的功能,但都是有漏的,不是漏掉過去、現在、未來三際時間的因果關係,就是漏掉上下左右十方空間的對待關係;彷彿瞎子摸象一般,錯把部分或個體的短暫事實當成整體真理,因而不明事理,煩惱叢生。


學佛就是在學習擴展我們的心胸(慈悲)和思考方式(智慧),達到福德和智慧圓具、理性和感性平衡的妙覺境界。居士的定義是[廣聚資財,居家修道],世間法和出世間法雙美,積極進取,自在解脫,利己利人,圓融無礙。資財象徵一切世間的事物,廣聚是創意和行動力,居家是善盡社會責任,修道是心靈成長。[自知者智,知人者明];自覺覺他,覺行圓滿,是謂佛。


學佛就是覺悟的過程。

首先,我們要如實的覺受外境和身心狀況,天氣冷了知道保暖,天氣熱了知道避暑,肚子餓了知道進食,身體累了知道休息,站久了知道坐,坐久了知道站。正確的覺受,才能保持身心健康。心理學家說,人是隨著感覺而走。了解感覺,才知道自己的身語意是對或是錯。

其次,我們要覺知身心和外境如何互動、如何產生覺受、如何反應等心理機轉。這是進一步了解心理的內涵和外延,適時提醒保持正念,做出最佳的反應和決策。

再其次,我們要無漏的覺察一切關係,包括時間上的因果關係和空間上的對待關係。如此一來,我們就可以保握未來,掌控命運。
最後,我們覺悟了人生宇宙的究竟真理是緣起性空,一方面消極地不受情境影響,一方面又可積極地創造光明。

一切都是大圓滿,順境可以成長身心,逆境可以磨練身心,垃圾就是最好的肥料,念頭一轉海闊天空,在家有種種挑戰,正可雕琢出美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