專欄

壇經決疑品-功德與西方之辯

壇經決疑品-功德與西方之辯

 功德與西方之辯  壇經決疑品
 鄭振煌/中華維鬘學會 chengchenhuang@gmail.com  aaa.org.tw
         大環境  大數據
*Mega data: volume, velocity, variety, veracity
*政
*經
*軍
*社會
*思想
*佛教宗派
  
     惠能(638-713)時代的大唐(618-907)政治
*高祖李淵(618廢隋恭帝-626)
*太宗李世民(627-649)、高宗李治(650-683)
*中宗李顯、睿宗李旦(684廢)
*則天順聖皇帝武瞾(照)(685-690)(624-705)
*周朝則天大聖皇帝武瞾(690-705)
*中宗李顯復辟(705-710)、李重茂(韋后廢)
*睿宗李旦復辟(710-712)
*玄宗李隆基(712-758)(755安史之亂)
 
法國漢學家馬伯樂(Maspero):中國在八世紀末葉,地主階級僅占全人口百分之五,農民因賦稅繁重、兵役頻數、強迫徵工、債臺高築,乃至一變而為農業的無產階級。
唐代對於各種文化領域,雖然創意達於頂點,形成奇造之局
,但對於科學的創造力,則薄弱以致不能張其軍。
 
唐朝帝王姓李,尊道崇儒,對佛教不特別護持。
佛教思想與世俗社會的綱常名教相悖。禪宗主張呵佛滅祖,不著形格,不拜帝王和父母,與傳統儒家禮儀衝突尖銳。這一點被道家利用爲攻擊佛教的依據,也被後周世宗引爲滅佛理據。
 
三武一宗滅佛,直接原因:寺院的惡性膨脹對社會經濟與政治造成壓力。宗教組織不事生産、資源消耗,寺院“名山佔盡、良田佔盡”,對社會生産資源的佔有與浪費都非常突出
。尤其在唐代和武後時期,本當艱苦修爲、清靜無爲的和尚們坐擁大量地産,成爲大地主,富甲一方。《舊唐書》形容當時情況:“十分天下之財,而佛有七八。”
 
佛門還是特權集中之地。北魏鎮壓蓋吳起義的時候,在一所佛寺裏發現大量的兵器,又發現大量地方官和富人寄藏的私物,以及“私行淫亂”處所。這給了魏太武帝暴力滅佛的藉口,“悉誅天下沙門,毀諸經像”,令“一境之內,無復沙門”。唐代開國時立下一個規定,進入佛門的人“可免死”
,因此招致很多叛軍被擊潰後就往寺廟裏躲。“安史之亂”期間,郭子儀與當時的禪宗神會達成協定,默許後者通過私賣度牒的手法換取錢財,佛教徒因此數量失控,這件事爲後周武宗滅佛埋下了禍根。
 
寺院有生産資材又不從事生産,大量資源白白擱置,既沒有産出,又無法流通。而社會上由於連年戰爭災害,生産資料嚴重不足,這種情況,勢必不爲封建世俗地主集團所容忍。當時平民面臨苛捐重稅,沒有田地耕作又無處謀生,很多選擇了出家一條路,因此寺院人員閒散冗餘狀況也相當厲害,甚至到了要耕田的時候沒有勞力、要打戰的時候沒有兵源的地步。佛教的興旺鼎盛與蕭條混亂的社會秩序産生了根本利益上的衝突。
        
     中國大乘八大宗
*東晉慧遠(334~416)淨土宗:阿彌陀經、無量壽經、
  十六觀經。
*姚秦羅什(344-413)三論宗:中論、百論、十二門論。
*梁達摩(?-535)禪宗:楞伽經、金剛經。
 
 
*隋智者(538~597)天台宗:法華經、大智度論。
*唐道宣(596-624)律宗:梵網經、瑜伽菩薩戒。
*唐玄奘(600-663)法相宗:解深密經、瑜伽師地論。
*唐賢首(602-668)華嚴宗:大方廣佛華嚴經。
*唐善無畏、金剛智、不空三藏密宗:大日經、金剛頂經。
攝論宗融於法相宗;涅槃宗融於天台宗;地論宗融入於華嚴宗
      一個主角、一個配角、二個問答
*一日,韋刺史為師設大會齋。齋訖,刺史請師陞座,同官僚士庶肅容再拜。
*韋公曰:[和尚所說,可不是達磨大師宗旨乎?]
*公曰:[弟子聞:達磨初化梁武帝,帝問云:[朕一生造寺度僧、布施設齋,有何功德?]達磨言:[實無功德。]]
*[弟子常見僧俗念阿彌陀佛,願生西方。請和尚說,得生彼否?願為破疑。]
 
      造寺度僧布施齋僧,並無功德
*武帝心邪,不知正法,造寺度僧,布施設齋,名為求福,不可將福便為功德。功德在法身中,不在修福
*《景德傳燈錄》卷三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,如影隨形,雖有非實。…淨智妙圓,體自空寂,如是功德不以世求
 
福德(Beneficial practices; meritorious virtues)
1, 過現所行之一切善行及所得之福利。
  1. 與善法同義。據法華經方便品載,於四眾中,若比丘、比丘尼心懷增上慢,優婆塞心懷我慢,優婆夷心懷不信,如此則不能自見其過,於戒律有所缺漏。此類少有善法者,實不堪受持一佛乘之法。[有部毘奈耶雜事卷三十五]
  2. 六度中之前五度,相對於智慧而言。
     
           功德(梵guņa,藏yon-tan)
          (merit; meritorious virtue
  3. 慧遠《維摩義記》卷一︰福謂福利,善能資潤福利行人。…
      功謂功能,善有資潤利益之功。
  4. 吉藏《仁王般若經疏》卷上︰施功名功,歸己曰德,亦云忘功遺德。
  5. 《勝鬘寶窟》卷上︰惡盡曰功,善滿稱德;又德者得也,
      修功所得。
  6. 瑜伽七十八卷:謂我宣說諸清淨法,有無量門差別勝利。
     
         功德有虛偽、真實之分
    *曇鸞《往生論註》卷上︰
    1.   不實功德:源自有漏心,不順應法性,如凡夫人天諸善,人天果報的因或果。
    2.   真實功德:源自菩薩智慧清淨業,能莊嚴佛事,依順法性而入清淨相。
     
         無住布施《金剛經》
    1.   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,行於布施,所謂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。須菩提!菩薩應如是布施,不住於相。何以故?若菩薩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
    2.   佛說第一波羅蜜,即非第一波羅蜜,是名第一波羅蜜。
     
          武帝不識真理
    見性是功,平等是德。念念無滯,常見本性,真實妙用,名為功德。內心謙下是功,外行於禮是德。自性建立萬法是功
    ,心體離念是德。不離自性是功,應用無染是德。若覓功德法身,但依此作,是真功德。若修功德之人,心即不輕,常行普敬。心常輕人,吾我不斷,即自無功。自性虛妄不實,即自無德,為吾我自大,常輕一切故。念念無間是功,心行平直是德。自修性是功,自修身是德。功德須自性內見,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。
      
     功    德       功  德
見性     平等 念念無滯,常見本性,真實妙用。
內心謙下 外行於禮 覓功德法身
自性建立萬法   心體離念 若修功德之人,心即不輕,常行普敬。心常輕人,吾我不斷,即自無功。自性虛妄不實,即自無德,為吾我自大,常輕一切故。
不離自性 應用無染
念念無間 心行平直 功德須自性內見,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。是以福德與功德別。
自修性   自修身
 
    
菩提自性本來清淨
*菩提自性,本來清淨,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。
*弟子自心,常生智慧,不離自性,即是福田。
自性若迷,福何可救?
*無上菩提,須得言下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不生不滅;於一切時中,念念自見萬法無滯,一真一切真,萬境自如如。如如之心,即是真實。若如是見,即是無上菩提之自性也。
 
      萬法不離自性
  • 為說《金剛經》。至[應無所住而生其心],惠能言下大悟,一切萬法,不離自性。遂啟祖言:[何期自性,本自清淨;何期自性,本不生滅;何期自性,本自具足;何期自性,本無動搖;何期自性,能生萬法。]祖知悟本性,謂惠能曰:[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;若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即名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。]
     
          自性自度
  • 惠能云:迷時師度,悟了自度;度名雖一,用處不同。惠
      能生在邊方,語音不正,蒙師傳法,今已得悟,只合自性
      自度。
     
           佛性無二
  • 法師講《涅槃經》,明佛性,是佛法不二之法。如高貴德
    王菩薩白佛言:[犯四重禁、作五逆罪,及一闡提等,當
    斷善根佛性否?]佛言:[善根有二:一者常,二者無常
    ,佛性非常非無常,是故不斷,名為不二。一者善,二者
    不善,佛性非善非不善,是名不二。蘊之與界,凡夫見二,
    智者了達其性無二,無二之性即是佛性。]
     
          自性真空
    心量廣大,猶如虛空,無有邊畔,亦無方圓大小,亦非青黃赤白,亦無上下長短,亦無瞋無喜,無是無非,無善無惡,無有頭尾。諸佛剎土,盡同虛空。世人妙性本空,無有一法可得。自性真空,亦復如是。善知識!莫聞吾說空,便即著空。第一莫著空,若空心靜坐,即著無記空。善知識!世界虛空,能含萬物色像,日月星宿,山河大地,泉源谿澗,草木叢林,惡人善人,惡法善法,天堂地獄,一切大海,須彌諸山,總在空中。世人性空,亦復如是。善知識!自性能含萬法是大,萬法在諸人性中。
     
          自性般若
    *世人終日口念般若,不識自性般若,猶如說食不飽。口
      但說空,萬劫不得見性,終無有益。
          
          般若智從自性生
    *心量廣大,遍周法界,用即了了分明,應用便知一切。一切即一,一即一切。去來自由,心體無滯,即是般若。善知識!一切般若智,皆從自性而生,不從外入。莫錯用意
    ,名為真性自用,一真一切真。心量大事,不行小道。口莫終日說空,心中不修此行,恰似凡人自稱國王,終不可得,非吾弟子。
          自性清淨
    *《菩薩戒經》云:[我本元自性清淨,若識自心見性,皆成佛道。]
    *《淨名經》云:[即時豁然,還得本心。]     
        
          見性成佛
    *自心內有知識自悟。若起邪迷、妄念顛倒,外善知識雖有教授,救不可得。若起正真般若觀照,一剎那間,妄念俱滅。若識自性,一悟即至佛地。
     
          自性無得無念、起念而不動
    自性本無一法可得,若有所得,妄說禍福,即是塵勞邪見,故此法門立無念為宗。善知識!無者無何事?念者念何物
      ?無者無二相,無諸塵勞之心。念者念真如本性。真如即是念之體,念即是真如之用。真如自性起念,非眼耳鼻舌能念。真如有性,所以起念;真如若無,眼耳色聲當時即壞。善知識!真如自性起念,六根雖有見聞覺知,不染萬境,而真性常自在。故經云:[ 能善分別諸法相,於第一義而不動。]
     
          自心苦集,自性滅道
    *自心眾生無邊誓願度,自心煩惱無邊誓願斷,自性法門無
      盡誓願學,自性無上佛道誓願成。
     
          眾生在心中
    *心中眾生,所謂邪迷心、誑妄心、不善心、嫉妬心、惡毒
      心,如是等心,盡是眾生。各須自性自度,是名真度。
     
          何名自性自度?
    *即自心中邪見煩惱愚癡眾生,將正見度。既有正見,使般
      若智打破愚癡迷妄眾生,各各自度。邪來正度,迷來悟度
      ,愚來智度,惡來善度;如是度者,名為真度。
    *又煩惱無邊誓願斷,將自性般若智,除却虛妄思想心是也。
    *又法門無盡誓願學,須自見性,常行正法,是名真學。
    *又無上佛道誓願成,既常能下心,行於真正,離迷離覺,常生般若。除真除妄,即見佛性,即言下佛道成。常念修行,是願力法。
     
          自性三寶
    *歸依覺,兩足尊。歸依正,離欲尊。歸依淨,眾中尊。從今日去,稱覺為師,更不歸依邪魔外道,以自性三寶常自證明,勸善知識歸依自性三寶。佛者,覺也。法者,正也
      。僧者,淨也。自心歸依覺,邪迷不生,少欲知足,能離 財色,名兩足尊。自心歸依正,念念無邪見,以無邪見故,即無人我貢高,貪愛執著,名離欲尊。自心歸依淨,一切塵勞愛欲境界,自性皆不染著,名眾中尊。若修此行,是自歸依。
         
            自性有三身佛
  • 色身是舍宅,不可言歸。向者三身佛,在自性中,世人總有;為自心迷,不見內性。外覓三身如來,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。汝等聽說,令汝等於自身中,見自性有三身佛。此三身佛,從自性生,不從外得。
     
          清淨法身佛:於自性中萬法皆現
    *世人性本清淨,萬法從自性生。思量一切惡事,即生惡行;思量一切善事,即生善行。如是諸法在自性中,如天常清,日月常明,為浮雲蓋覆,上明下暗。忽遇風吹雲散,上下俱明,萬象皆現。世人性常浮游,如彼天雲。善知識!智如日,慧如月,智慧常明。於外著境,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,不得明朗。若遇善知識,聞真正法,自除迷妄,內外明徹,於自性中萬法皆現。見性之人,亦復如是。此名清淨法身佛。
    *自心歸依自性,是歸依真佛。自歸依者,除却自性中不善心、嫉妬心、諂曲心、吾我心、誑妄心、輕人心、慢他心、邪見心、貢高心,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,常自見己過,不說他人好惡,是自歸依。常須下心,普行恭敬,即是見性通達,更無滯礙,是自歸依。
    *譬如一燈能除千年闇,一智能滅萬年愚。莫思向前,已過不可得;常思於後,念念圓明,自見本性。善惡雖殊,本性無二,無二之性,名為實性。於實性中,不染善惡,此名圓滿報身佛。
     
          自性報身佛:不失本念
    *自性起一念惡,滅萬劫善因;自性起一念善,得恒沙惡盡。直至無上菩提,念念自見,不失本念,名為報身。
     
          自性化身佛:迴一念善,智慧即生
  • 若不思萬法,性本如空,一念思量,名為變化。思量惡事
      ,化為地獄;思量善事,化為天堂。毒害化為龍蛇,慈悲化為菩薩,智慧化為上界,愚癡化為下方。自性變化甚多
      ,迷人不能省覺,念念起惡,常行惡道。迴一念善,智慧即生,此名自性化身佛。
     
          真歸依=自悟自修自性功德
    *法身本具;念念自性自見,即是報身佛;從報身思量,即是化身佛。自悟自修自性功德,是真歸依。皮肉是色身,色身是舍宅,不言歸依也。但悟自性三身,即識自性佛。
     
          無相懺悔
    *迷人修福不修道,只言修福便是道,布施供養福無邊,心中三惡元來造。擬將修福欲滅罪,後世得福罪還在,但向心中除罪緣,名自性中真懺悔。忽悟大乘真懺悔,除邪行正即無罪,學道常於自性觀,即與諸佛同一類。吾祖惟傳此頓法,普願見性同一體,若欲當來覓法身,離諸法相心中洗。努力自見莫悠悠,後念忽絕一世休,若悟大乘得見性,虔恭合掌至心求。
     
          三身四智
    *三身者:清淨法身,汝之性也;圓滿報身,汝之智也;千百億化身,汝之行也。若離本性,別說三身,即名有身無智;若悟三身無有自性,即明四智菩提。
    自性具三身,發明成四智,不離見聞緣,超然登佛地。吾今為汝說,諦信永無迷,莫學馳求者,終日說菩提。
    *大圓鏡智性清淨,平等性智心無病,妙觀察智見非功,成所作智同圓鏡。五八六七果因轉,    但用名言無實性,若於轉處不留情,繁興永處那伽定。
     
          自性戒定慧
    *秀大師說,諸惡莫作名為戒,諸善奉行名為慧,自淨其意名為定。(接大乘人)
    *吾所說法,不離自性。離體說法,名為相說,自性常迷。須知一切萬法,皆從自性起用,是真戒定慧法。聽吾偈曰:心地無非自性戒,心地無癡自性慧,心地無亂自性定,不增不減自金剛, 身去身來本三昧。(接最上乘人)
     
          見性可立
    *汝師(神秀)戒定慧,勸小根智人;吾戒定慧,勸大根智人。若悟自性,亦不立菩提涅槃,亦不立解脫知見。無一法可得,方能建立萬法。若解此意,亦名佛身,亦名菩提涅槃,亦名解脫知見。見性之人,立亦得、不立亦得,去來自由,無滯無礙,應用隨作,應語隨答,普見化身,不離自性,即得自在神通游戲三昧,是名見性。
     
         自性可不立
    自性無非、無癡、無亂,念念般若觀照,常離法相,自由自在,縱橫盡得,有何可立?自性自悟,頓悟頓修,亦無漸次,所以不立一切法。諸法寂滅,有何次第?
     
          以自性說法
    *吾今教汝說法,不失本宗:先須舉三科法門,動用三十六對,出沒即離兩邊。說一切法,莫離自性。忽有人問汝法,出語盡雙,皆取對法,來去相因。究竟二法盡除,更無去處。
    自性能含萬法,名含藏識。若起思量,即是轉識。生六識,出六門,見六塵。如是一十八界,皆從自性起用。自性若邪,起十八邪;自性若正,起十八正。若惡用即眾生用,善用即佛用。
     
          由自性有,對法外境
    *無情五對:天地,日月,明暗,陰陽,水火。
    法相語言十二對:語法,有無,有色無色,有相無相,有漏無漏,色空,動靜,清濁,凡聖,僧俗,老少,大小。
    自性起用十九對:長短,邪正,癡慧,愚智,亂定,慈毒,戒非,直曲,實虛,險平,煩惱菩提,常無常,悲害,喜瞋,捨慳,進退,生滅,法身色身,化身報身。
         
         功德與福德之辨
    *福德是有相,功德是無相。
    *鈍根人先有相後無相,福德為功德之基。
    *修福德有空性慧,即功德。
    *利根人無住生心,即自性之體用。
    *學佛三要:一切智智相應作意,大悲為上首,無所得為方便。
     
          唯心淨土、唯相淨土
    *世尊在舍衛城中,說西方引化經文,分明去此不遠。若論相說里數,有十萬八千,即身中十惡(業)八邪(道),便是說遠。說遠,為其下根;說近,為其上智。
    *人有兩種,法無兩般。迷悟有殊,見有遲疾。迷人念佛,求生於彼;悟人自淨其心。所以佛言:隨其心淨,即佛土淨。
          心淨無罪
  • 使君東方人,但心淨即無罪。雖西方人,心不淨亦有愆。 東方人造罪,念佛求生西方;西方人造罪,念佛求生何國?
     
         無生頓法
    *凡愚不了自性,不識身中淨土,願東願西,悟人在處一般。所以佛言:隨所住處恒安樂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,西方去此不遙。若懷不善之心,念佛往生難到。今勸善知識,先除十惡,即行十萬;後除八邪,乃過八千。念念見性,常行平直,到如彈指,便睹彌陀。
    *使君但行十善,何須更願往生?不斷十惡之心,何佛即來迎請?若悟無生頓法,見西方只在剎那。不悟,念佛求生,路遙如何得達?
     
          惠能移西方如剎那間
    *世人自色身是城,眼耳鼻舌是門。外有五門,內有意門
      。心是地,性是王。王居心地上。性在王在,性去王無。 性在身心存,性去身心壞。佛向性中作,莫向身外求。
  • 自性迷即是眾生,自性覺即是佛。慈悲即是觀音,喜捨名為勢至,能淨即釋迦,平直即彌陀。人我是須彌,邪心是海水,煩惱是波浪,毒害是惡龍。虛妄是鬼神,塵勞是魚鱉,貪瞋是地獄,愚癡是畜生。
     
          行十善   見自性
    *常行十善,天堂便至。除人我,須彌到。去邪心,海水竭。煩惱無,波浪滅。
    *毒害忘,魚龍絕。自心地上覺性如來,放大光明。外照六門清淨,能破六欲諸天。自性內照,三毒即除。地獄等罪,一時消滅。
    *內外明徹,不異西方。不作此修,如何到彼?
     
          在家修行法要
    *若欲修行,在家亦得,不由在寺。在家能行,如東方人心善。在寺不修,如西方人心惡。但心清淨,即是自性西方。
    *心平何勞持戒,行直何用修禪。恩則孝養父母,義則上下相憐。讓則尊卑和睦,忍則眾惡無喧。若能鑽木出火,淤泥定生紅蓮。苦口的是良藥,逆耳必是忠言。改過必生智慧,護短心內非賢。日用常行饒益,成道非由施錢。菩提只向心覓,何勞向外求玄。聽說依此修行,天堂只在目前。
     
          禪與淨土之辨
    *歸元性無二,方便有多門。
    *淨土:一是諸佛的自受用淨土,即法身常寂光土。二是應化淨土,佛為了眾生,用願力和通力設立的。
    *往生並不等於就了生死。念佛是不忘佛的種種功德,身語意三業與佛相應。
    *《阿屠佛園經》東方妙喜世界,佛名阿屠毗佛;《藥師經》藥師佛淨土。《彌勒上升經》兜率內院淨土。
     
         念佛得往生
    *《般舟三昧經》念佛的功德、相好,萬念歸於一念,不可思議的力量出現,現見阿彌陀佛,等於見千萬億佛,決定往生。
    *憨山大師:念佛仍要守戒、修定、修慧、聞思修,六度萬行,即用[心]念。
    *六祖大師強調禪宗,並沒有反對淨土,只是把淨土納入禪宗的認識上來講。六祖講戒定慧,先慧而後戒定,是一體不二。唐代有人問藥山禪師如何是戒定慧,藥山說老僧這裏無此閑家具。
     
          禪淨殊途同歸
    *修淨土定中見佛即近開悟。修禪宗正報一轉依報也轉,心開悟境即常寂光土。內外不住見法身。
    *《文殊菩薩所說般若波羅蜜多經》說的比禪宗祖師還嚇人
      ,禪宗祖師的提持,也沒有超過這部經:證了無生法忍,就有淨土。
          但心清淨,即是自性西方
    *六祖開示要相信自己,認識自己,西方世界有沒有,三明六通有沒有等一切問題都可以解決。[ 凡愚不了自性,不識身中淨土,願東願西;悟人在處一般,所以佛言隨聽住處得安樂]、[隨其心淨即佛土淨]
     
          韶州大梵寺:行由、般若、決疑品
    *師復曰:[善知識!總須依偈修行,見取自性,直成佛道。時不相待,眾人且散,吾歸曹溪。眾若有疑,却來相問。]時,刺史官僚、在會善男信女,各得開悟,信受奉行。
    *師自黃梅得法,回至韶州曹侯寶林。韶州韋刺史(璩)與官僚入山請師,出於城中大梵寺講堂,為眾開緣說法。師陞座次,刺史官僚三十餘人,儒宗學士三十餘人,僧尼道俗一千餘人,同時作禮,願聞法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