結緣小冊
  1. 結緣小冊
一心三觀

產品簡介

詳細介紹
一心三觀
   
    佛法最圓頓的法門:一心三觀,一心三智,一境三諦。一切平衡,自在無礙。

    在每一個當下,都要空、假、中一心三觀。如此不致偏於理性或感性,圓融理性與感性,一切平衡,自在無礙,所得的是一心三智。

    在觸境時,不論是理想的、快樂的或痛苦的;如我所意的或違背我想法的境界,都能養成一心三觀的修行法,將一切境界當作一境三諦,不致偏頗。

    一心三觀  一心三智  一境三諦

           一心三觀就是在觀一切法的當下,空、假、中同時出現。此為高招,當我看白板、 看花、看人、看痛苦、煩惱、快樂等等一切現象時,同時一心三觀,觀空、假、 中,而且知道空就是假,就是中。一心三觀就是頓修,頓悟就得到一心三智,當 下三種智慧:一切智,道種智,一切道種智同時具足。當我們在修觀時是屬於苦、 集、滅、道四聖諦中的道聖諦。道就是指修行、走路、前進。原始佛教說八正道, 而大乘佛法講的菩薩道是萬行。萬是代表無量無邊,就是行菩薩道。這與原始佛 教所說的八正道、三十七道品是不同的,八正道、三十七道品是有限的,是修止 和修觀。菩薩道修的是萬行,也就是無量無邊的行,目的是證得一切道種智,見 到真諦。所以道是過程,道修持圓滿就是果。得到智慧,見到真理,都是果。如 果現在沒有修道的話,都是煩惱執著,都是在無明造業,因此有苦。如果行善, 就會得到快樂的果;煩惱、貪、瞋、癡、慢、疑所得到的果就是煩惱、痛苦。如 果修道,修空觀得到果就是證阿羅漢,修假觀的果就是菩薩,修中觀得到的果就 是無上正等正覺的佛。因為有修道就有果,所以稱為道果。凡夫當然有凡夫的果, 凡夫道是煩惱道,所得到的果就是各種煩惱不斷生起。修行有阿羅漢道、菩薩道、 佛道,所得到的果也不同。

         
姑且不談凡夫。在修行的果中有能、所。[能]是主體,即所謂的心;[所]是客 體,即所謂的境。能、所是同時生起的,主體和客體是同時生起的。比如說我看 到你。這並不是說先有我,才有你。而是我、你有作意、觸、受、想、思,感覺 你的存在,我和你是同時存在的。再比如我吃東西。我和東西是同時存在的。所 以修行時先斷[能],[所]自然就斷;有一種修行是[所]斷,[能]自然就斷。 心生則境生,心滅則境滅,境滅則心滅。修道也是心,所以有所謂一心三觀,一 心三智,境則一境三諦。

         
圓頓教就是一心三觀,一心三智,一境三諦。我們瞭解了圓頓教,看〈眾生品〉 就容易。〈眾生品〉都是文字般若,它是在詮釋一心三觀,觀得圓滿,得到一心 三智、一境三諦的道理。〈眾生品〉中跟著文殊菩薩去探視維摩詰的天人、菩薩, 有的是只見到真諦,有的只有見到俗諦,還沒有見到中諦,因此疑雲重重,沒有 辦法當下一念心作三種觀得三種智。如果得到三種智,就知道一切萬法都是在呈 現真諦、俗諦、中諦。換言之,大乘佛法到最後就是發展出佛性論來統籌一切。 如果能夠瞭解佛性的道理,瞭解整個佛教思想的發展過程,就很容易瞭解。佛法 法門無量,最圓頓的就是一心三觀,一心三智,一境三諦。

    如此一來,我們就能看懂《維摩詰經》,《維摩詰經》告訴我們在每一個當下用心 時,都要作空、假、中一心三觀,這樣就不致偏於理性或感性。會很圓融的把理 性與感性融合一起,一切平衡,自在無礙,所得到的是一心三智。在觸境時,不 管是理想的或快樂的、痛苦的,或如我想像的,或違背我的想法的境界,都能一 心三觀。養成這種修行法之後,就會把一切境界當作一境三諦,這樣就不會偏頗。 因此會發現是好、是壞、快樂、煩惱都是自己的執著,我們的快樂或煩惱都是同 時在呈現真諦、俗諦、中諦的道理。我們心的層次到哪一種程度,就會出現那種 情況。如果沒有修行,就看不到這個道理。當體認到一心三觀,一心三智,一境 三諦時,就很容易看懂《維摩詰經》了。